□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9月1日凌晨,羽毛球世锦赛男单决赛落幕,中国选手石宇奇历经三局苦战,力克泰国名将昆拉武特,打破中国羽毛球队长达十年的世锦赛“男单金牌荒”。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自嘲“最水世界第一”的失意者,而是真正站上世界之巅的冠军。几乎在同一时间,乒乓球奥运冠军、全满贯得主樊振东在德甲联赛的首秀却遭遇“滑铁卢”,总比分不敌排名远低于自己的对手,引发舆论关切。一喜一忧之间,两则消息却照出了同一种底色:世界冠军的坚韧,远超常人的想象。
石宇奇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逆境叙事”的典型教材。尽管长期高居世界羽联积分排名第一,但他始终被诟病“缺乏单项世界冠军头衔”。从2018年世锦赛亚军,到巴黎奥运会止步八强,屡屡与冠军失之交臂。他甚至曾在舆论压力下自嘲为“最水世界第一”,言语间尽是不甘与自责。
然而,正是这种对自我近乎苛刻的审视,和对荣誉近乎执拗的渴望,支撑他走过了漫长低谷。第五次出征世锦赛,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仅凭冲击力打球的少年,而是一个学会在压力下呼吸、在逆境中冷静的成熟运动员。决赛面对志在卫冕的上届冠军昆拉武特,石宇奇在关键时刻的出手、防守转攻的韧性,无不体现着世界超一流选手的心理素质。这场胜利,不是技术的碾压,而是意志的胜利。
相比之下,樊振东的德甲首秀失利,表面上是一次“爆冷”,实则却是一次职业运动员主动走出舒适区的必然代价。作为乒乓球“全满贯”得主,他本可留在国内,享受系统性训练和熟悉的比赛节奏。但他选择远赴德国,投身对抗激烈、风格迥异的联赛环境。长时间缺乏正式比赛、舟车劳顿、陌生球台与用球,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他未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然而,樊振东的“失利”并非等同于失败。从他选择走出去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赢了——他赢在对自我突破的追求,赢在对技术革新的渴望,更赢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动掌控。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喜欢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去应对更多的挑战,这能丰富我的职业生涯,也能让我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句话,恰恰道出了顶级运动员的深层素质:韧性不在于一直赢,而在于不怕输。
石宇奇与樊振东,一个登顶,一个受挫,却共同诠释了“世界冠军韧性”的两种表现形态。石宇奇的韧性,体现在长期挫折中的坚持。他背负着“无冠世界第一”的标签,在质疑声中默默调整、打磨技术、等待时机。他的成功,是典型的下蹲起跳、蓄力爆发;而樊振东的韧性,则体现在巅峰时期的自我突破。他已在现有体系中达到极致,却主动选择一条更艰难的路,通过“技术游牧”寻求新的成长空间。他的“失利”,是为未来的突破“交学费”。
两种路径,一样坚韧。真正的冠军,从不是从不失败的人,而是失败后依然选择继续前行的人。
体育赛场从不乏昙花一现的流星,但能被称为“巨星”者,无一不是历经挫折而屹立不倒的坚韧者。当我们为石宇奇欢呼时,也无需为樊振东担忧。因为世界冠军的韧性,早已远超常人想象。他们的路,还很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