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鑫(湖南大学)
“黛玉”“少年游”“执子之手”“伯牙绝弦”“云朵盐水鸭”……如果是第一次看见这些名字,你能想象出这是些什么饮品吗?最近,越来越古风、越来越难懂的奶茶名称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从名著人物到历史典故,再到元素的奇异组合,许多现在的奶茶名已经摒弃过去简单直接的“原料命名”逻辑,充盈着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文化气息。
将传统诗词、历史典故融入产品命名与品牌形象中,可以使消费者在饮用奶茶时多一层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这种文化体验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与精神满足超越了“解渴”的基本功能,因而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像霸王茶姬的明星单品“伯牙绝弦”截至去年8月就已经累计售出了超6亿杯。
然而,当“文化牌”成为行业通用的营销模板,越来越多品牌陷入“为了特别而特别”的误区,奶茶名逐渐沦为堆砌辞藻、制造噱头的工具,失去了传递产品信息的核心价值。消费者看到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名称,可能早就忘了自己的需求和口味,在口干舌燥下就随便点了一杯名字顺眼的饮品或者盲从了服务员的招牌推荐。
商家执着于打造“难懂的奶茶名”,还有部分原因是为了降低营销成本、制造传播话题。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足够特别的名称,更容易引发消费者的讨论与分享,从而实现“自发传播”。比如“云朵盐水鸭”这类打破常规认知的名称,本身就自带话题属性,能快速吸引大众目光,帮助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但这种营销手段终究是“短期捷径”,而非“长久之计”。靠噱头吸引来的消费者,若无法在产品品质上获得满足,最终只会“用脚投票”,品牌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需要保持理性。不可否认,文化体验能为消费增添乐趣,但我们不能忘记,购买奶茶的初衷是获得一杯好喝、健康的饮品,而非为一个“优美的名字”付费。面对层出不穷的“古风奶茶名”,消费者应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盲从,将关注点回归到产品本身——查看配料表、了解制作工艺、判断口味是否符合自身需求,而非被“文化包装”牵着走。只有消费者树立起“品质优先”的消费观念,才能倒逼商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与品质提升上,而非在名称上“钻牛角尖”。
对于奶茶行业而言,“文化+”的发展方向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找到文化与商业的平衡点,在传递文化价值的同时,兼顾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商家不妨在名称设计上多些人性化思路,可以保留文化元素,但需搭配简洁的“注解”,既传递古风意境,也要清晰告知产品信息。同时也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消费者在点单时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支持,从而更好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鑫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