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室卫生家长打扫,教育应当“带劳”而非“代劳”

来源:红网 作者:程周琳 编辑:吴海刚 2025-09-01 21:25:33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程周琳(广西大学)

近日,有家长发帖称,开学之际,收到老师发给家长们的通知:教室需要打扫,有时间的家长可以接龙报名,也可以选择请保洁阿姨来做。(8月30日 《杭州日报》)

引发网友热议。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小时候开学,自己打扫卫生,长大了孩子开学,帮孩子去打扫卫生。在发声的这一群体看来,劳动作业从学生转移到了家长身上,这不禁让人质疑,校园教育是否在劳动这一块有所错位甚至缺位。有网友认为,“其实应该让孩子多参与劳动,可以招募几名家长协助指导”,也即“带劳”“指导劳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作为行为主体,通过自主参与,真正接受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价值传承与能力获取,而其最终目的,都是得到幸福。也就是说,教育是为了让人全面健康发展,最终拥有获取幸福的自主意识和坚实能力。代替劳动是家长作为,这不会让孩子有意识和能力上的收获,长此以往,只有一无所获。只有传者传授、受者受业,才是教育的初衷,才能实现实在教育的真实落地。

学校是专设的教育场所,承担着促进全面发展的义务。作为责任主体,学校应当提供学生学习知识、参与作为的机会和场合,包括指导学生获得自主意识和行动能力。纸张之外,劳动同样作为素质关键。关于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能力,重点还应使其明白自主劳动于己于人的意义,它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也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家庭是生活的教育场,兼顾着筑牢成长根基、补充生活实践的责任。作为最接近的模范,家长应该创造适合孩子塑造行为习惯、涵养品德修养的环境,以“带动”作为教育手段,助力其脚踏实地地成长。“代劳”不会一劳永逸,在难测的明天、遥远的未来,只有独立,才是一个孩子在“生活场”最拿得出手的履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何时何地,能力的传授都是成长的基础,也是长久的必需。要获得自主意识和行动能力,而不是获得别人递到嘴边的鲜甜果实,这一口解馋饱腹,下一顿只剩等待。

要让教育回归“传授”本位,要让劳动教育真实触达,要让学校、家长重视“带劳”意义,以示范引导的方式教会学生自主劳动,而不是替代他们承担劳动责任,进而扼杀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唯有如此,教育才能跳出“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既让学生掌握到扎实的知识本领,又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出独立品格与责任意识,最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全面成长目标。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程周琳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83/1524610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