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炜烨(山西大学)
9月1日,“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据了解,自去年11月1日起,我国铁路客运开始推广使用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为了帮助旅客和单位适应,铁路客运在电子发票推行期间设置了过渡期,即截至2025年9月30日,在此期间,实行“纸电并行”,游客仍可以使用原先的纸质报销凭证。对此,不少网友纷纷晒出自己收藏的纸质发票,掀起了一波回忆杀。
实际上,我国铁路火车票“无纸化”已施行近七年。2018年,海南环岛高铁率先试点铁路电子客票。随后,2020年6月,电子客票在全国普速铁路推广实施,乘客可持有效身份证件“一证通行”。
对于纸质车票的退场,有人觉得丧失一场旅行的仪式感;有人认为电子发票方便快捷,连连称赞;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失去了纸质车票,会不会遭遇‘乘车难’的问题”。其实,失去纸质火车票,我们都不必失落。
取消纸质票,意义非凡。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透露,2024年1至9月,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33.3亿人次。换而言之,就算只有三分之一的乘客获取纸质报销凭证,都将是一笔巨大的耗材花费,更别提自助机器运行中的电量消耗。而推行电子发票则可以实现乘客“无纸化”出行,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
除此之外,在电子发票没有推行之前,纸质火车票即纸质报销凭证,一直是打工人出差行程中的必要之物,用以报销出差路费。如果忘记打印或者弄丢纸质报销凭证,对于他们而言都极其麻烦。而推行电子发票后,他们不用再为此“跑断腿”,只用打开铁路12306,在“我的”里面就可以找到各项信息完整的“电子发票”,实现更快捷的费用报销。
广受关注的“老年人‘乘车难’”问题,也早有应对之策。虽然失去了纸质火车票,但老年乘客们可以从自助机中打印行程信息单,座位号、检票口以及发车时间等信息都一应俱全。
但对于新旧火车票的交替,光靠过渡期还远远不够缓解乘客的“不适”感。对于奔波南北、闯荡四方的人而言,纸质火车票就像一个战利品,传递着“到此一游”的喜悦。然而,被取消之后,这种情感寄托便失去了载体,难免失落焦虑。对此,铁路局不妨为这些人设计独特的电子票,添加寄语、照片等元素,满足其收藏欲。
从硬板火车票,到软纸火车票,再到磁介质火车票,直至现在火车票全面数字化,火车票不只是一张出行凭证,更是每一场美好回忆的见证者。时代在滚滚向前,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无论是微信扫码还是线上医疗,生活中的各项事物都在朝着便捷化的方向发展。纸质火车票的退场,不是和过去的割裂,而是和时代共同前行。我们应该坦然拥抱这场暖心变革,相信“无纸化”旅行也会有美好相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杨炜烨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