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虎
最近的几则新闻,以及由此生产的诸多媒体评论,在舆论场上都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一些朋友已经撰文指出其中问题。借这个当口,我也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谈一点个人看法。
先说“最快女护士”事件。针对女护士张水华的发言,舆论场的言论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一开始,不少媒体的评论是将矛头指向张水华本人的。譬如就有不只一家媒体的评论指称她情商低,让同事、领导很为难。当然,也有一开始就反思调休制度的——尽管在我看来,这个逻辑链条并不很扎实。
而后,随着嘲讽、评论甚至网暴的声音增多,舆论场上的画风也起了变化,为张水华辩护的声音逐渐占据上风。表达边界、媒介伦理这类更为严肃的讨论开始入场。
这种转变,或者说“后知后觉”,对评论员是很有价值的提醒。回过头看,从一开始,拉开架势板着脸去批评张水华,就用力过猛。情商低就低吧,普通网民吐槽就吐槽吧。但机构媒体郑重其事,大张旗鼓,这就很没必要了。
张水华究竟犯了多大的错?不过是在公共场合、在夺冠的情绪刺激之下,说了几句不太得体的话而已。她没有触犯公共利益,也没伤害到任何具体的人,怎么就要承受这么大的“火力”呢?
按照媒介伦理,我们应该监督的是有权有势的人或机构,对普通人、弱势群体,有必要保持宽容。张水华显然就是个无权无势的普通人。但是,一开始,一些媒体、评论员就忘了这一点,或者说在这个立场上发生了动摇,因而,对她的批评就超越了必要的限度。
法律格言称,对公权机构“法无授权不可为”,对普通个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这正是公共表达需遵循的重要逻辑基础。
舆论场的形势,十年为之大变。往者不可追,现实多诱惑,但媒体伦理中那些最坚固的内核,还是不能轻易放弃。多年前还有一句话在时评圈很流行:枪口抬高一厘米。对普通人也当如此。
再说说火锅店“胸大打折”。这事低俗吗?挺低俗的。但值得评吗?意思不大。一是事件体量太小,就是个火锅店搞的营销活动而已。语不惊人死不休,向下的流量也是流量。
二是怎么评呢?低俗固然低俗,但产生了什么具体的恶劣后果吗?似乎没有。那么,媒体有必要化身“风化警察”吗?不过是个鸡零狗碎、有些恶趣味的事件营销罢了。让它自生自灭又何妨?媒体评论更应该将精力投入到那些关涉公共利益、民生民瘼、重大舆论动向上的事情中来。鸡零狗碎的新闻蚂蚁雄兵,你根本就评不过来。
最后说武汉大学座椅标签事件。开学典礼白色座椅靠背上贴红色圆形标签,特定视角下,的确会引发联想。你可以说校方考虑不周,可以说武大缺乏舆情意识,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相信,这就是个疏忽而已。往民族大义上扯,这是上纲上线,很不妥当。
我们媒体评论员都喜欢归纳、总结、演绎,喜欢嚼一些堂而皇之的大词,谈一些貌似高深的概念,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恰恰需要一种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能力。既不上帝视角,也不自甘菲薄,而是用一种平视姿态,零度笔法,去评说事件。
媒介即权力,所以媒体必须有媒体伦理的约束,评论员必须具备评论伦理的自觉。有时候,评论员“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譬如,不盯着普通人;不搞鸡零狗碎;不上纲上线。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