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冰(黑龙江大学)
近日,一则关于互联网平台广告倒计时造假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测试显示,多家主流视频平台存在广告标称时间与实际播放时长不一致的问题。这种被网友称为新型“鬼秤”的现象,表面上只是窃取了用户几秒钟,实则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与信任,逾越了法律底线,也损害了企业自身的信誉。(9月8日《经济日报》)
所谓“鬼秤”,原指商家通过技术手段篡改计量器具、缺斤少两的行为。而数字时代的“鬼秤”则更为隐蔽——平台通过操纵广告倒计时速度,或在倒计时结束后故意延迟跳过功能,无形中窃取用户时间。时间作为宝贵的资源,被如此隐性欺诈,其性质与传统市场中的“鬼秤”无异。
从法律层面看,广告倒计时造假已明显越过法律红线。用户往往根据广告标示时长决定是否观看、是否跳过,甚至是否购买VIP服务以规避广告。这一时间信息已成为消费者做出判断和交易选择的重要依据。正因如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广告时长标注与实际不符,直接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更值得深究的是,平台此举并非无心之失,而很可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商业策略:通过人为延长广告时间,既能提升广告曝光数据以满足客户需求,又能因此获取更多广告收益。这类行为已超出技术瑕疵范畴,涉嫌欺诈,应当依法予以严惩。
“鬼秤”行为对用户心理和品牌信任造成的伤害,远大于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几秒钟。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消费者或许并不计较这几秒的时间损失,可一旦察觉时间被暗中操纵,便会产生强烈的被愚弄感和背叛感。这种心理伤害将引发用户对平台的负面情绪与抵制行为,严重破坏品牌信任。当用户发现连最基本的倒计时都可以被操纵,又如何相信平台在其他方面的承诺?这种信任的崩塌是隐性的,却是致命的,终将导致用户流失与品牌价值贬损。
当前,针对互联网广告计时缺乏强制性统一技术规范与第三方监测机制,《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现有法规也未对计时准确性作出明确约束。这类监管空白,给了平台可乘之机。此外,“鬼秤”行为是否也与部分平台所处的市场优势地位有关?一些视频平台凭借独播剧、独家内容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选择。即便用户察觉计时存在问题,也往往因内容依赖而继续使用。这是否让部分平台有恃无恐,更加漠视用户权益?因此,在完善监管的过程中,也需审视市场结构因素,警惕竞争不足带来的消费者权益侵害风险。
治理“鬼秤”乱象,需多管齐下。应尽快填补监管空白,同时,也应强化经济维度上的处罚与赔偿机制。平台通过延长广告时间非法获取额外广告收益,有必要依法责令平台对用户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此外,监管部门可对屡犯者处以高额罚款,提高违法成本。只有补齐制度短板,构建严密监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此类欺诈行为,切实守护用户的信任与时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冰冰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