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雅(重庆大学)
甘肃庆阳市宁县的邓先生因2023年在网上发布视频质疑儿子学校校服质量问题,被宁县公安局行政拘留7天。近日,法院二审判决警方行政拘留决定违法,需赔偿3237.08元。9月6日,南方都市报记者致电邓先生得知,他已经收到宁县公安局出具的撤销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安局向其道歉,表示此次事件为“工作上处理不到位”。
此事本应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合理质疑,可邓先生提出质疑后便以寻衅滋事罪被行政处罚,拘留后经历失业、离婚,甚至被诊断为抑郁症。在网络上提出正常的质疑,何以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从2023年被处罚到2025年撤销先前处罚,背后诸多问题亟待追问与反思。
邓先生因关心儿子校服质量,在发现校服标签标注成分与实际面料质地不符后,选择在网上发视频提出质疑。他的质疑并非毫无根据,后续质检报告显示,该款校服面料成分的确与标签标注不符,夏季校服棉含量也低于国家标准。然而,宁县公安局却以寻衅滋事为由对其实施行政拘留。这一执法行为的依据是什么?在整个事件进程中,警方在作出拘留决定前,是否遵循了严格的调查取证程序?“寻衅滋事”的认定有着严格标准,仅在网络上对产品提出质疑便被判定为“寻衅滋事”,这种轻率的定性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在法治社会,任何行政权力的行使都应基于确凿事实与明确的法律条文,权力边界不容随意扩张。
此事中,涉事服装厂在邓先生发布视频后迅速报案,宣称因该视频导致价值100万元的订单被取消,进而要求对邓先生进行刑事立案侦查或治安管理处罚。服装厂要求执法机关介入而非及时回应质量质疑,由此追问:服装厂与学校之间的采购合作过程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潜在可能?学校采购校服,本应以保障学生穿着舒适、安全为首要目标,若校服厂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订单,提供质量不达标的产品,还试图借助行政力量打压质疑声音,那么这背后的利益链条无疑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相关部门应彻查采购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招投标程序、质量验收标准等,以厘清其中是否存在私下交易、监管失职等问题。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公安机关在此次事件中的角色错位。正常的商业纠纷或产品质量质疑,本应通过民事途径或市场监管部门的常规执法程序解决,为何会上升到行政拘留这一严厉的行政处罚层面?公安机关在作出决策时,内部审批流程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外部因素干扰执法公正,致使本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机关沦为企业掩盖自身错误的“大棒”?此次公安机关将正当质疑定性为“寻衅滋事”、滥用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是否构成渎职?邓先生在被处罚后,面临失业、离婚、精神抑郁等多重打击,对其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相关部门理应对此启动追责程序,而非以“撤销处罚”“领导致歉”草草了事。
在这起事件中,若没有新闻媒体的介入与网络舆论的声讨,邓先生的遭遇或许仍被掩盖,问题也难以得到纠正。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公众表达诉求、监督权力的重要平台。这种“舆论倒逼纠错”的模式固然有用,但我们更需要警惕这种“错位”的推动:本应依靠完善的法治程序解决问题,却因舆论监督才促使公权力纠错。因此,我们也应反思如何完善相关法治程序,让公众的合理诉求通过合法、高效的法治途径得到解决。
家长质疑校服质量被拘,结局不应止于撤销行政处罚决定书。这份迟到的纠错,更应成为反思、完善权力运行的起点。之后,相关部门应彻查涉事公职人员责任,完善内部监督制衡体系,强化执法人员的法治培训。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才能让公民的每一次合理质疑,都在法治框架内得到尊重与回应。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晨雅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