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湖南大学)
近日,重庆某校初二班主任刘老师表示有学生称自己被同学用“唐人”的称呼嘲笑。刘老师在班级就此事展开了严肃批评。刘老师说,“我越搜越生气,用‘唐人’这个用疾病命名的一个烂梗,去攻击别人,对那些患有这个疾病的人也很不尊重。”经过老师的批评教育,被嘲笑的同学得到对方的道歉,学生们没再提起这个网络烂梗。(9月9日 央视网)
不知从何时起,“唐”在如今的互联网语境中,演变成了“愚蠢”“滑稽”的代名词,频繁出现在对他人的攻击谩骂之中。这里的“唐”来自于“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一词。作为一种染色体异常引发的疾病,唐氏综合征患者常伴随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等特征,目前尚不可彻底治愈。
这种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终身影响,更让家庭承受巨大压力。而“唐人”梗将唐氏综合征患者简化为嘲讽符号,是把特定群体的痛苦当作娱乐,用玩梗的借口掩盖对生命尊严的漠视。现在网络上有一股“地狱笑话”的风气,将本应引发同情、反思的严肃议题,如疾病、天灾、人生困境等,转化为可供调侃的素材,通过“反差感”“冒犯性”来制造笑点,这是一种严重的认知扭曲。
真正的幽默应建立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公共平台上。“唐人”梗作为一种“地狱笑话”,将“冒犯”等同于“个性”,将“伤害”包装成“解压”,用娱乐至上的态度博取笑声,却忽略了笑声背后可能存在的苦泪。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学生,最初使用“唐人”时或许并无恶意,只是觉得“流行”“好玩”,却未意识到这个词会像针一样刺向唐氏综合征患者及其家庭。这也正是“地狱笑话”传播中最可怕的地方,它让使用者在“玩笑”的掩护下,逐渐丧失对他人痛苦的感知力。
这类烂梗将残障人士、重病患者、灾难受害者作为调侃对象,本质上是利用这类群体的弱势地位降低“冒犯成本”。他们往往缺乏话语权,难以对戏谑做出有效反击。“唐人”梗针对的唐氏综合征患者群体,正是这样一群失语者,他们因染色体异常面临终身的生理与智力挑战,即使作为被嘲笑的客体也无能为力。“唐人”成为学生间的“流行语”,关于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段子被反复传播,都可以说是一种对弱者的语言霸凌,与文明社会倡导的平等、包容背道而驰。
如今的网络传播环境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娱乐,削弱了一些用户的思考能力与道德感。尤其是当青少年刷到“唐人”梗的短视频时,接收到的是短平快的笑点,而不会去了解背后的痛苦与辛劳。这种“只给娱乐、不给思考”的信息投喂,让人只需跟着笑、跟着传,就能获得即时的娱乐满足。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逐渐失去对语言背后价值的判断力,甚至觉得只要能带来快乐,语言的伤害性也无关紧要。
作为千禧一代,在审核严格的电视媒体的价值引导之下,我们在网络上戏称自己是“最有道德感的一代人”。到了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同样承担起价值引导的重任,及积极干预这类不良网络风气。在传播方式上,主流媒体应积极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利用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制作富有创意、易于传播的公益短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精准推送给广大青少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与包容意识。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文明的标尺。多一份对弱势群体的共情,少一句随意的戏谑,才能让语言承载善意,让文明真正扎根于每一次表达之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鑫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