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随新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治理是发展的命脉。当下,流量经济成了城市竞争的新赛道,曾经深藏于市井的广西菜市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游客争相探访的热门打卡地。菜市“破圈”带来了巨大流量,但流量涌来易,口碑留住难。如何让这股“热乎气”焐得长久,把一时的热闹变成长久的认可,才是城市治理的真本事。
流量是当下的入口,口碑才是未来的方向。这两年,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地方文旅纷纷出圈,引爆巨大流量。但流量如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俗话说:“让一滴水不干涸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这滴水注入大海。”让流量不息的办法,就是找到流量的泉眼,将流量经济变成口碑经济。就像某社交平台显示,“菜市场旅游”相关话题年增长率达287%,人们从“看风景”到“品生活”,这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旅游的必然要求。
流量的密码,蕴藏在“不刻意”里。南宁安北下菜市“三纵七巷”的老格局中,菠萝包和咖啡店和谐共处;桂林黑山早市边,摊主讲着腐乳门道。柳州青云市场单日客流破万,北海海鲜市场假期日均上万,这波热度令人羡慕。但热度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的起点。有的地方连夜铺平路面、增设行李寄存,有的推出“明厨亮灶”,还有的把菜市场和古迹串珠成链,这些招数实在聪明。真烟火比假精致更动人,有温度的细节比刻意的营销更有穿透力。
口碑是道,流量是术。城市治理不能再停留在老思路上,得学会在烟火气中找规律,在市井味里做文章。好口碑不是刷出来的,是实打实做出来的。游客要的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味,是能放心砍价、安心吃饭、舒心逛荡。治理的功夫藏在细节里,垃圾能否及时清,厕所干不干净,价格是否透明,这些小事才是留客的硬道理。
流量是机遇,口碑是考题。菜市场是“活的博物馆”,藏着风土人情。柳州青云民生市场节假日设临时行李存放点,串起东门城楼的老故事,这些都是把“流量”往“口碑”引的关键。反观有些地方,火了就涨物价,挤走老商户,结果游客来了一次就吐槽。可见,流量是块试金石,试的是治理者能不能守住“本”,补好“漏”。
在流量中沉淀口碑,得算好“加减乘除”账。加服务细节,如北海给海鲜加工商户配红马甲、设公平秤;减刻意改造,像南宁兴宁区升级市场时保留老摊位;乘文化联动,比如柳州把青云市场和柳侯公园串成线;除短视思维,要像桂林黑山早市那样,靠一次次收藏攒出好评,而不是靠热搜炒作。
流量只是开始,能在人来人往中守住本分,做细服务,让游客来了还想再来,让本地人觉得“这还是我们的菜市场”,才是真本事。口碑从来不是喊出来的,是游客嗦完一碗粉说“下次还来”时眼里的光,是商户守着老手艺笑“新客变老客”时心里存的暖。这才是流量该有的归宿,也是治理该追的答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邓随新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