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龙
据报道,不少中介机构以“内推、保录取”为噱头,明码标价售卖大厂实习机会,声称“2万元左右便可进大厂”,甚至宣称与上百家企业人事有合作关系,不少大学生为之心动。(9月1日 《北京晚报》)
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实习经历已成为大学生求职时的重要加分项。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能在大厂实习不仅能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还能为简历增色不少,增加未来就业的筹码。一些中介机构正是抓住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他们对实习机会的渴望和对职场规则的不了解,以“内推、保录取”为诱饵,大肆售卖大厂实习机会。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所谓的“付费实习”往往存在诸多问题。有些中介机构根本没有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只是拿着付费学生的简历“广撒网”式去投递,学生最终若获得实习机会也是因为本身符合了企业招聘要求,而非中介的“运作”。若没有被选中,中介会退还部分甚至全部费用,对中介而言也没有太大损失。还有一些中介则是与企业内部员工“内外勾结”,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实习名额,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和形象。
大学生通过付费获得的实习机会,往往无法真正学到东西。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可能被安排一些简单琐碎的工作,无法接触到核心业务,实习证明也可能存在虚假成分。这种“走过场”式的实习,不仅浪费了大学生的时间和金钱,也无法真正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付费实习”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我国劳动法明确禁止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向求职者收取各种名义的费用,中介机构的这种行为涉嫌违法。如果中介收取费用后提供虚假的实习机会,还可能构成民事欺诈行为,甚至涉嫌诈骗罪。企业内部员工参与其中,也可能面临职业道德和法律的双重风险。
面对“付费实习”这一乱象,大学生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所谓的“捷径”所迷惑。要认识到,真正的实习机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获得的,任何企图通过花钱走捷径的想法都不可取。同时,大学生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现中介机构存在欺诈行为,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企业和高校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实习招聘流程,杜绝内部员工与中介机构勾结的行为。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正规的实习机会。
“付费实习”看似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通往大厂的“捷径”,实则是一个充满风险和陷阱的骗局。只有通过公平竞争和自身努力获得的实习机会,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也才能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高家千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