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学也开家长会,别把大学生不当成年人

来源:红网 作者:张川 编辑:刘经纶 2025-09-02 16:46:01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张川(吉首大学)

随着开学季新生家长会的到来,关于高校教育的讨论被推向了高潮。据“经视直播”报道,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为2025级新生举办家长会,引发关注热议。8月29日,该校回应一些舆论质疑称,“学生虽已成年,但尚未步入社会,成长仍需家庭和学校共同助力。通过家长会,学校可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表现和遇到的问题,也让家长了解孩子离校期间的相关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除上海交大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学院也在本月陆续召开了新生家长会。对此,多家媒体也撰文评论此现象。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文章看似客观理性,实则其论述重心大多放在高校与家长立场,对学生视角的关照却有所缺失。要知道,这场家长会的核心是围绕学生开展的。但吊诡的是,有谁真的去问过学生的感受了吗?或是说,绝大多数持“理中客”态度的人都经历过学生阶段,真的有代入过一个成年大学生还要喊家长开家长会的感受吗?这不禁让人想起郭德纲的一段相声,“35岁以上的小朋友,请在父母陪同下观看”。如今看来,这类略带幽默的表述,竟也与现实中的场景形成了微妙呼应。

此外,以投资成本视角看待大学“高中化”教育也有待商榷。持这类观点的人过于乐观地高估了家长介入的有效性。个体成长是一个周期性过程,而且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被外部干预轻易替代,家长即便得知了孩子在学校存在一些问题,就算是其中一些在介入后有所改变,也大多是因自身的醒悟。因此,所谓尽职的高校服务和家长配合,究其实就是投入更多精力“盯防”,以防学生行为不当造成不良影响。

再则,若学生自身缺乏成长动力,大学“高中化”的教育模式也只能培养出被动服从的“乖学生”,而非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退一步讲,家长和学校未能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感受也未过多关注他们是否能形成独立思想但对学生本人而言,这份独立与自主至关重要,对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而言,同样不可或缺。

事实上,无论是寄成绩单、家访、大学班级家长群还是家长会,其共同指向的都是大学教育正逐渐走向“低幼化”管理,旨在希望通过更集中的管理方式,尽可能兼顾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但我们也需承认,如今的大学生群体,或许面临的并非“被冷落”的问题,而是“被过度关注与呵护”的情况。在数字媒介与即时回应充斥的成长环境中,AI与定制化服务不断满足着各类需求,而学生自主面对挑战、试错成长的空间,可能在无形中被压缩。

高校的付出和努力当然能够理解,这份高度负责的态度也值得肯定。但面对已经成年的学生,“高中化”“一对一辅导”的培养模式无异于是一场“为你好”的盛大游行。热闹一过,举办人离场,只给学生留下一层保护罩,将他们与真实成长中必要的挑战和试错隔离开。有人说,“以前没有条件,现在条件允许了,多加强交流不是坏事。”很遗憾地说,我们现在拥有的似乎是一场幻觉般的集体独白,高校、家长、媒体,每个人都在说话,学生则觉得自己的声音未被重视。就像在会场不难见到饶有趣味的一景,学生陪着家长一起看着老师演讲,他们选择了自拍,而不是支持。

客观而言,大学“低幼化”教育模式的核心追求实则“稳”。在此模式中,差错被最大程度规避,高校完成了应尽的使命,家长也放下了孩子“误入歧途”的担忧,而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或只是无人细究的“冷暖自知”。也正是在这一语境下,我们建立了一个让大学生逐渐失去个性的体系。要扭转这种趋势并不容易,但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尝试调整:

首先,充分征求大学生的个人意见,让“个性化”不再是高校的单向输出,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构建。其次,立足于群体特性,用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模式改变Z世代大学生的认知。至少要意识到,在媒介和算法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或是现代史上相对孤独的群体,更需要自主表达与互动的空间。最后,在管理的同时,也应着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使他们在接受教育保持个性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未来做好准备。

一个朴素的道理是:成年人之间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立身份,不过度干预、不越界呵护,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成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川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4/152481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