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女童遭动物园小老虎咬伤,亲密互动也要警惕风险

来源:红网 作者:王晨雅 编辑:刘经纶 2025-09-02 21:58:56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 王晨雅(重庆大学)

8月30日,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一动物园内,一名7岁小女孩在与小老虎近距离互动时,被其轻微咬伤右腿。女孩被咬后,家长希望园方负责相关治疗费用,但工作人员要求她先垫付全部费用,凭发票报销。后续家长提出签署协议,但她认为园方提供的《医疗费用垫付说明》与此前口头约定不符,没有签字。目前,女童家长与园方仍未就善后问题达成一致。(8月31日 极目新闻)

此事从法律层面来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八条规定:“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这意味着园方需主动证明自身已履行充分的管理义务,否则便需承担侵权责任。具体到此次事件,倘若园方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在场地设施安全性、饲养员专业指导、风险提示明确性等方面做到位,那么园方可能需要承担侵权责任。若与小老虎互动区域的防护设施存在隐患,或是饲养员未及时制止可能引发小老虎攻击的不当行为,都可视为园方管理失职。

此外,我国虽未强制要求动物园必须为游客购买公众责任险,但从风险防控与责任承担的角度出发,旅游风景区、动物园等景点主动配置保险,是对《民法典》中“侵权责任承担”条款的延伸落实。公众责任险也是在意外发生时,保障游客权益、缓解双方矛盾的重要缓冲。此次平南县雄森动物大世界在事件中,并未提及保险理赔,而是让家长“先垫付再报销”,从侧面反映出园区在保险机制上的不完善。

除了法律责任的争议,此次事件也应引发我们对“小老虎亲密互动”项目本身合理性的审视。从动物福利角度看,亲密互动是对小老虎自然习性的强行干预。三个月大的小老虎正处于依赖母虎、学习生存技能的关键期。而园区将其置于游客环绕的环境中,频繁接受陌生触摸,可能让小老虎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应激状态。这既是对动物生命的不尊重,也可能为后续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

对游客而言,即便园区宣称“有饲养员陪同”“限定触摸部位”,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在进化历程中,动物为了生存,面对感知到的威胁如陌生触摸、快速动作等,必然会快速反应,这是刻在动物们基因里的生存法则,不会因“被饲养”而完全消失。其次,饲养员的专业水平、注意力集中度存在个体差异,一旦出现疏忽,风险便会转化为伤害。更关键的是,这种亲密互动会让游客产生“野生动物可以随意亲近”的错误认知,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而公众对此类项目的接受度,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动物的“萌化”认知误区。小老虎的大眼睛、圆脸、毛绒外表,与婴儿类似,契合人类大脑中的“婴儿图式”,会触发人类大脑的愉悦反应,让人自然产生“可爱”的联想。但这种“萌化”叙事在日常生活中被过度放大,从儿童绘本、卡通动画到景区宣传,老虎、熊猫等野生动物常被塑造成毫无攻击性的可爱形象,这些内容刻意过滤了野生动物的攻击性,让公众逐渐忽略了“老虎本质是食肉猛兽”的事实。女童与小老虎互动受伤,也反映出当下过多向孩子传递动物们“可爱”的信息,而对“如何识别动物危险信号”“如何与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等知识普及不够,没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敬畏自然规律、尊重动物天性”的基本准则。

此次女童被小老虎咬伤事件,提醒我们:人与动物的正确关系,永远是“保持尊重、划定边界”,而非强行亲近、模糊距离。园区方应重新审视自身管理职责、配置公众责任险,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同时也应慎重考虑与动物亲密互动项目的开发,让互动成为科普的载体而非风险的源头;对监管部门而言,可尽快出台针对“动物互动项目”的细化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对教育部门与家长而言,可考虑将野生动物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家长日常多加引导,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建立科学认知与敬畏之心。由此,才能真正构建起儿童与动物互动的安全屏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晨雅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4/1525025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