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名作家送孩子上作文班,为什么自己没法教?

来源:红网 作者:徐孙雅钏 编辑:刘经纶 2025-09-02 21:58:41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 徐孙雅钏(湖南工业大学

“我儿子也不爱看书,我儿子语文也不好,尤其作文不行。”近日,著名作家马伯庸在一场文学交流活动中自曝儿子不爱阅读、作文拉胯,他不得不“忍辱负重”送孩子去作文班,引发网友热议。

马伯庸的作品近年来备受瞩目,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长安的荔枝》,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并引发收视热潮。他的文字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对历史的深刻挖掘而广受好评,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转化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唤起普通人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与共鸣。

一个能考据历史、构建宏大叙事、俘获千万读者的顶尖作家,为何无法辅导自己孩子的作文?这看似矛盾,实则其中既有客观上写作对象与目的不同的限制,同时也有古代“易子而教”的智慧。

首先,作家的笔与考场的笔,各有各的章法,写给大众读者看的,和写给阅卷老师看的,根本是两码事。作家创作是面向市场、面向读者的,是自由的、创新的表达,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吸引广大读者。而中小学阶段的应试作文则是面向阅卷老师的,遵循特定评分标准的规范性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高分服务。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说“辞达而已矣”,意思是文字能把意思说明白就够了。但是,中小学语文作文为了获得“好成绩”,却有其独特的套路与模板,如开头使用排比句、引用名人名言会加分等。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写作模式,与作家追求的自由创作大相径庭。

其次,这与古代“易子而教”的理念相吻合。《孟子·离娄上》中这样提到,“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意思是,如果父子之间求全责备,以追求对方的优秀、完美为相处原则,就会心生失望、忿怒,从而伤害彼此的感情,导致双方关系疏离。父子关系是人伦之基础,如果这一人伦关系遭到破坏,事情就很严重了。所以,为了既让孩子接受教育,又避免父子“相夷”而影响父子关系,古人采取“易子而教”的教育方式,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父母对子女往往期望过高,家长辅导作业情绪失控,急火攻心,反而伤害亲子关系的案例屡见不鲜。根据《中国中小学生写作业压力报告》显示,有91.2%的家长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其中,每天陪的高达78%,时长超过4小时,更有75.79%,即每4个家庭里,就有3个,曾因写作业发生过亲子矛盾。因此,马伯庸的选择恰恰体现出中国古代“易子而教”的智慧。

此外,该事件中还暗含着现阶段学生群体写作本质的异化。写作本应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方式,却变成了获取高分的工具。真正的好文章应该能够清晰表达思想,条分缕析地说明问题,甚至能够说服他人、改变他人的看法。这需要写作者有真实的表达欲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在数字时代下,许多学生的生活与手机深度绑定,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广泛阅读,没有思考的习惯和表达的需求,却要“硬写”出好作文,显得是不现实的。并且,应试枷锁下“假大空式”的写作更加剥夺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严重束缚,更加导致孩子们对写作望而却步。

写作与教写作,一字之差,相隔万里。马伯庸送儿子去上作文班看似是一个令人错愕的反差,实则是一个清醒而明智的选择。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徐孙雅钏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4/1525030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