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龙
近日,一家名称中含有“清大”的教育科技公司采用多种方式,宣称公司具有某名牌大学背景、与该大学关系密切,并面向社会开办“总裁研修班”等课程,收取高额费用。最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作出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9月3日《法治日报》)
以“傍名校”的方式进行虚假宣传,进而开办高价培训班,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对于此类乱象,施以行政处罚很有必要。但仅罚款10万元,似乎并不能对违法者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
此类“傍名校”办班的行为并非个例。此前,就有不少培训机构打着名校的旗号,举办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吸引了大量学员报名。这些培训机构往往利用名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夸大宣传培训效果,让不少学员误以为能够享受到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心甘情愿地掏出高额学费。可实际上,这些培训班与名校并无实质性关联,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从法律层面来看,“傍名校”办班的行为涉嫌违反多项法律法规。一方面,其虚假宣传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冒用名校名义,还可能侵犯了名校的名称权和商标权。对这样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不应只是象征性的,而应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此次涉事公司被罚款10万元,看似有法律依据,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处罚力度显然不够。要知道,这些“傍名校”的培训班,动辄收取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学费,一场培训下来,利润可能远超10万元。区区10万元的罚款,对于那些利欲熏心的违法者来说,不过是“毛毛雨”,根本无法遏制他们继续违法的冲动。
提高违法成本,是治理此类乱象的关键。一方面,应加大行政处罚力度,除了罚款,还可以采取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停业整顿等更为严厉的措施,让违法者不敢再轻易触碰法律红线。另一方面,要强化民事赔偿责任,让受害者能够获得足额赔偿,从而增加违法者的违法成本。此外,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形成有力的法律威慑。
在加强监管和处罚的同时,高校也应积极维护自身权益。面对被“傍”的乱象,高校不能只是发个声明了事,而应主动出击,通过法律手段追究侵权者的责任。同时,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的合作,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共同打击“傍名校”的违法行为。
规范培训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仅靠10万元的罚款远远不够。只有加大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付出惨重代价,才能真正遏制“傍名校”办班的乱象,还培训市场一片清朗。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许海龙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