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周琳(广西大学)
9月1日,记者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了解到,为了便利患者就医,该医院即日起开设黄昏门诊,时间为17:30至20:00。(9月2日 《南国早报》)
黄昏门诊的设立,以其“错峰就医”形式打破了“医院开门时患者没时间”的壁垒,给许多有需求的上班人士、老年人、学生、甚至从外地前来就诊的患者带来了诸多便利,成为医疗服务优化的“暖心标签”。然而,这份“下班能看病”的便利,正悄然给医院原有诊疗秩序带来新的挑战——除了医护人员工作时间的延长以外,黄昏门诊因精确适配上班人士、陪诊晚辈、学生等人群的时间需求,极有可能吸引大批人扎堆就诊,甚至出现接诊量超过日间常规门诊的情况,也即黄昏就诊高峰,冲击原有排班机制。这些问题若得不到重视与合理解决,“便民举措”可能异化为“压榨医护”的“添堵难题”,最终损害的不仅有医护的身心健康与职业尊严,还有病患的诊疗质量,甚至动摇整个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黄昏”不只是求医者的方便时间,它同时也是医护人员的下班时间,黄昏门诊的设立,无疑是一种单向占用,并延长了他们的工作时间。黄昏门诊将服务时间延至20:00,看似只是几个小时的调整,实际却是实打实落在医护人员身上的新增负累。在高强度的正常排班之外,新增的工作时间、时段不仅会让医护错过特定日常,加剧工作与生活的失衡,更可能让他们因为过劳身心俱损。“便民服务”不能只是特定群体单一付出单向满足,而应该是在患者便利与医护权益、诊疗秩序之间找到温和平衡。
针对时间压力,医院可以建立“时间补偿+薪酬激励”双重保障机制,也即实行轮值制度,通过合理排班给予医护补休机会,避免超负荷值班导致过劳;同时明确“延时补贴”标准,为额外工作时间发放相应报酬,用可见的回报平衡医护付出。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合理排班,这不仅重在时间调整,更重在社会观念拨正——避免让“透支式工作”成为医护的默许常态。
如同地铁会在通勤高峰出现严重拥挤,对于大规模群体,初始的“供”往往难以“应求”。黄昏门诊最直接可触的“时间红利”可能引发患者集中涌入,打破医院原有就诊流量的平衡,冲击本已相对稳定的人力、诊室、设备配置。对于新态,医院如果没有提前预判,未能做好合理安排,就有可能导致“黄昏”时段候诊患者数量远超诊疗资源的限时承接能力,同时常规时段因部分患者转移而出现资源错配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医院应当做好流量预判,合理调配资源;同时实行预约制,限定“黄昏”时段的诊疗人数,从源头避免扎堆情况的出现。最为关键的是,黄昏门诊应当作为常规诊疗的辅助、应对特定情况的分支,而非主干,在便民的同时,要维持好医护人员科学合理的排班机制,即要做好补充、守住常规。大家都想节时娱亲、假时休憩,同样地,医护人员也理应可以在黄昏好好享受一顿晚饭,或者说,好好下班。
医生亦是民生,“黄昏”理应共有。黄昏门诊的价值在于优化医疗服务,而非颠覆原有秩序。唯有平衡好患者便利与医护权益的关系,才能让这份“黄昏时分的便利”,既不辜负群众期待,也不透支医护力量,真正成为医疗服务体系的“加分项”,而非“负担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程周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