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湖南师范大学)
近日,我刷到一个拥有数百万播放量的视频——来自B站UP主Boogie93的《某一天,你受够了“爆款BGM”》。创作者在简介里分享了自己的转变:不再使用爆款背景音乐,甚至有时不放音乐在影片里,制作完全采用环境原声的视频。他说自己更专注于故事和内容本身,去掉了一些浮躁又同质化的内容。迄今为止,这条视频已经有18.1万的点赞量。
在这条视频里,脚步声、地铁声、大笑声、风声等自然声音取代了喧闹的流行乐曲,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内心感到久远的平静。
这种“去BGM化”的尝试,在当下内容生态中显得格外珍贵。在算法支配的内容世界里,一种无形的规训正在发生:选题必须新奇,论述必须有趣,结尾必须升华,最好再配上最流行的背景音乐。这种“满分作文”式的内容生产模式,正在杀死创作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我们陷入了一个怪圈:创作者不再与具体的人对话,而是与一个抽象的“大众”概念交流。他们不得不想象这个抽象群体喜欢什么,而非思考自己真正想表达什么。相应地,观众也在消费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了接受“标准答案”,失去了质疑和思辨的能力。看似信息爆炸的时代,实则充满了同质化的重复言说。
这使我想起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的“规训”概念。在当前网络生态的内容生产机制里,一套看不见的权力机制自发形成,将创作者和观众同时纳入其中——发布信息的人规训他人,接受信息的人被规训,无人能够轻易跳出这个体系。流量成为最高指挥棒,其他价值都必须为之让步。
这种机制正逐渐内化为创作者的自我审查。有的创作者因为害怕犯错、害怕不够权威而迟迟不敢表达,最终陷入“绝对正确”的追求中,消磨了最初的表达欲和分享欲。知识的本质本是经验性的、可证伪的,但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中,这种不确定性成了不可接受的缺陷。
而那些看似在“学习”的长视频内容,有时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麻醉——观众沉浸在掌握了世界原理的幻觉中,实则仍在接受相同观点的反复灌输。这种表面上更具思辨性的内容,可能让人更加迷失。
真正的突破或许就在于像“无BGM视频”这样的反向实践。它提醒我们,内容创作可以回归真实、贴近生活本身的声音,而不是被标准化、工具化的元素所裹挟。创作者需要勇气拒绝流量的诱惑,观众也需要意识觉醒,主动寻求多样性。
在人人追求“10w+”的时代,最有价值的或许不是迎合大众,而是保持小众的清醒。只有当创作者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而非想象中观众想要的形象;只有当观众愿意接受不完美、不完整但有真诚思考的内容,我们才能打破这种同质化的循环,重建一个更加健康、多元的内容生态。
内容创作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重复已知,而在于探索未知;不该是确认偏见,而应有挑战成见。这需要创作者和观众的共同努力——当我们都受够了那些吵闹的声音,是时候转身回到真实的世界了。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琛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