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虚假的“励志阿姨”,别让“正能量”沦为营销工具

来源:红网 作者:赵雨荷 编辑:吴海刚 2025-09-04 15:33:06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赵雨荷(广西大学)

近日,一则“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帖文主人公自述“从河南县城考到知名大学,用了30年时间”,还晒出了与录取通知书的合影。然而9月3日,中国政法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2025级硕士新生中,并无“50岁以上、河南籍”人员。(9月3日 澎湃新闻

这个所谓的励志故事,不过是一场虚构的闹剧。但虚假叙事为何能迅速走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精准击中了公众的多重情感需求:对大龄求学者勇气可嘉的钦佩、对教育公平性的期待、以及对“活到老学到老”理念的认同。造谣者深知“正能量故事”容易引发共鸣,便借几张图片、几段文字,建构出一个所谓“逆袭传奇”,用精心编织的内容成功撩拨了公众情绪。在这场虚假叙事中,造谣者不仅消费了公众情感,更亵渎了“大龄追梦”的真正价值。

这种“虚假正能量”,危害比一般谣言更隐蔽。它打着励志的旗号,却暗中消磨着社会信任。一次次“假追梦”的曝光,可能让人们对真正的大龄考研者心存怀疑。也可能打击真正有意继续深造的大龄人士的信心——当他们看到有人利用此类话题造假时,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努力也会被误认为是作秀。而中国政法大学作为国内知名法学院校,不得不为此专门进行核查并回应各方质疑,无疑浪费了公共资源。

这起事件更令人忧心的是,它折射出部分网络内容创作者为获取流量而不择手段的现状。造假者看准了“大龄考研”这个概念的市场吸引力,将其作为攫取关注的工具。在这种逻辑下,任何正能量的社会现象都可能被异化为流量消费品,失去其本来意义。

现实中,真正的大龄求学者并不鲜见,他们的故事无需夸饰也足够动人。来自山东济宁的杨艳,今年50岁,她历经两次考研,跨越2000多公里、从孔孟之乡到春城,终于在2025年圆梦法律专业。这样的经历没有滤镜,却饱含坚韧与力量。与虚假叙事不同,真实的追梦者靠脚踏实地赢得尊重。

网络谣言治理需要平台、用户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对平台而言,应强化审核机制,及时标注和清理疑似造假内容;对用户而言,应保持理性,对“完美无缺”的故事多一份警惕;对相关部门而言,则需依法治理造谣牟利行为。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让网络空间少一些虚构套路,多一些真实温度。

大龄追梦的意义本就在于突破自我、挑战常规,这种精神值得倡导,但不应该被虚构和消费。真实的故事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真诚的追求才值得尊重和赞美。期待网络空间能少一些这类虚假叙事,让真正的正能量获得应有的关注和认可。我们鼓励每个人追求梦想,无论年龄大小;但我们更期待每一个追梦故事都是真实的,不需要夸大和伪造也能闪耀光芒。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赵雨荷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6/152555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