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杂感随笔 | 真正的爱与关心,要摒弃“自我感动”

来源: 红网 作者:卢星瑜 编辑:张瑜 2025-01-21 17:00:13
时刻新闻
—分享—

□卢星瑜

无论是流于形式的感恩教育,还是道德绑架式的表白或示好,其本质逻辑是一致的:用华丽的噱头掩盖空洞的内涵,这是一场盛大的“自我感动”式表演。有人认为,接收者应该感到“感动”,但在我看来,真正的爱与关心,需要摒弃“自我感动”,建立在双方理解与支持之上。

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爱是一种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它可以让人感受到彼此的重要性。”而“自我感动”式的爱却与之相反,其本质是一种忽视他人需求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正如学校组织的“给父母洗脚”的感恩教育,倘若只是应付检查,流于形式,那便是一种完成任务的“自我感动”,而非希冀学生能够感知爱、回报父母;明星千里迢迢坐飞机送青团,声势浩大,却送错了伴侣喜欢的口味,令人唏嘘;在公共场合表白与示好,倘若其初衷仅仅是意图借助周围人群的起哄,以此作为手段来放大个人的爱意,并对对方施加无形的压力,那么这样的行为往往难以赢得对这段感情的真诚祝福。“自我感动”式的爱,会让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它一方面忽视了对方的真实感受,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之中,另一方面可能给对方带来压力,从而产生争执与矛盾,带来负面的影响。

真正的关心,应该建立在双方理解与支持之上,能够将一方的付出与另一方的期待相结合。一方面,考虑到付出者的努力与辛苦,另一方面,考虑到受益者的需求和想法。当今社会中,由于长辈与晚辈的代际差异,常常导致双方各执己见,问题难以解决。父母指责孩子“不努力”“考不好”,孩子控诉父母“不理解”“不支持”。这些现象的本质还是双方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不顾及其他。倘若父母能够感知和理解孩子的“难处”并给予鼓励和支持,倘若孩子能够看到父母的“努力”与“辛苦”,学会换位思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如何培养这种爱的能力?我认为,方法有三。首先,避免形式教育,将实践落地。不少学校为了应付上级任务,将本应重点教授的“道德素质”教育草草了事,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在我看来,理解与爱的能力应早早地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通过讲座、观影、实践的具体形式,而非流于形式的“拍照片”。其次,能够站在双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想法,这一方面能够减少误解和冲突,另一方面能够拉近距离,增强情感共鸣与联结。而非博取关注,爱不是“表演”,更不是“作秀”,它不需要我们在社交媒体、公共场所展示,或是为了得到外界的认可刻意营造某种形象。最后,“凡是没有受益者的付出,感动的都是自己。”如果一份付出没有让关系的另一方受益,那么这份付出很可能只是“自我感动”的一种表现。但双方的理解与支持本身就是一种付出,不必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付出的多少,徒增烦恼。

作家杨绛曾说:“任何关系,双向奔赴才有意义,爱与被爱都需要勇气。”真正的爱,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那就像无形的枷锁,不仅束缚了自己,也限制了对方自由表达与成长的空间。真正的爱,应当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且拥有自己情感与选择的个体。放下“你应该感动”“为你好”的执念,才能实现爱的双向奔赴。

来源: 红网

作者:卢星瑜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5/65/1464719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