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千亿商业帝国“暴雷”,杉杉集团战略失焦与治理缺位的警示

来源: 红网 作者:娄义华 编辑:刘威成 2025-02-19 17:33:44
时刻新闻
—分享—

□娄义华

据《钱江晚报》2月17日报道,因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杉杉控股有限公司,杉杉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朋泽贸易有限公司,宁波市鄞州捷伦投资有限公司,及上述公司法定代表人周顺和、郑驹等被限制高消费,涉及上海海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与上述公司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执行法院为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案件流程信息显示,此前,上述公司已因此案被强制执行6.7亿元。 2月18日,杉杉股份(600884)发布公告,控股股东杉杉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的部分股份被冻结。此次股份冻结的主要原因是因债务问题引发的法院轮候冻结。 

从1989年宁波甬港服装厂的一间车间,到横跨十大产业的商业帝国,杉杉集团用30多年时间书写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传奇。巅峰时期,杉杉股份市值接近1000亿,但如今仅剩下160亿元左右。创始人郑永刚的猝然离世,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击,让这个千亿帝国在18个月内陷入债务危机、控制权争夺与业绩崩塌的泥潭。这场看似由“黑天鹅事件”引发的灾难,实则是战略失焦、治理缺位与内控失效的“灰犀牛”长期潜伏的必然结果。

杉杉集团的创始人郑永刚,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和魄力的企业家。在他的带领下,杉杉集团不仅成为了中国西服第一品牌,还成功上市,开启了多元化扩张的道路。然而,正是这种多元化扩张,为杉杉集团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在杉杉集团的发展过程中,郑永刚敏锐地捕捉到了新能源领域的机遇,1999年,杉杉以“中国西服第一品牌”之姿跨界锂电材料,开启了一场持续25年的多元化狂奔。然而,这个决策并没有立即带来预期的回报,反而让杉杉集团连续8年亏损。尽管如此,郑永刚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了下来。最终,随着智能手机的爆火,杉杉集团的锂电材料销量暴涨,实现了扭亏为盈。这次成功让杉杉集团更加坚定了多元化扩张的道路,开始涉足更多领域。从服装到新能源,从金融到科技,参股企业超400家、涉足十大产业的布局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逻辑悖论:当企业将资源投向锂电池、光伏、银行等与主业服装毫无协同效应的赛道时,所谓的“多元化”已异化为投机性扩张。

然而,多元化扩张并非没有代价。杉杉集团在扩张过程中,不仅投入了大量资金,还背上了巨额债务。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杉杉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逐渐攀升,远超行业均值。短期借款与账面资金的差距越来越大,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高悬。同时,非核心业务的亏损也让杉杉集团的战略失焦代价惨痛。

战略失焦,导致多元化陷阱下的虚假繁荣。数据揭示了这种战略的脆弱性:杉杉股份51.74%的资产负债率远超宁德时代(33.5%),短期借款62亿与账面资金24亿的倒挂,近三年非核心业务亏损超18亿的惨痛代价,印证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警告:"多元化必须建立在共同的市场或技术核心之上,否则就是一场豪赌。"

除了多元化扩张带来的问题,比战略冒进更致命的,是企业治理系统的全面坍塌。杉杉集团的内控失效也是导致其陨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杉杉集团内部,并未建立有效的动态债务监控模型,短期负债占比极高却无预警机制。财税合规失效,子公司擅自为关联企业担保超30亿,风险敞口失控,暴露了风险隔离机制的形同虚设。短期负债占比95%却无动态预警模型,折射出债务管理的失控。而控股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3.2亿元的丑闻,则彻底撕碎了企业治理的底线。这种内控形同虚设的状态,让杉杉集团在面临风险时无法及时做出有效应对。

这些漏洞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当企业沉迷于规模扩张的“速度游戏”,往往忽视财税内控的四大防线——现金流防火墙、债务健康模型、风险隔离机制与合规审查流程。正如温水煮青蛙,财税漏洞不会瞬间爆发,但必然缓慢侵蚀企业根基。

更为严重的是,杉杉集团的债务危机并非偶然。因创始人郑永刚突然去世而爆发的控制权争夺战,本质上是家族企业治理缺位的集中体现。尽管二代郑驹被视作接班人,但股权继承与经营权分配的模糊规划,让企业在创始人猝逝后陷入长达18个月的战略停滞:锂电产能扩张搁置、与宁德时代合作断档、净利润暴跌95.86%,甚至出现了控股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丑闻。这些代价凸显了家族企业长青的关键密码——接班计划必须超越血缘传承,构建制度化的权力过渡系统。

更深远的影响来自金融机构的信任坍塌。当银行因二代威望不足而集体"翻脸",抽贷断贷的连锁反应证明:在重人治轻制度的商业生态中,企业命运往往系于创始人个人信誉。这种畸形生态的破解之道,恰恰在于用现代企业制度重构信用体系。

杉杉集团的困局给所有家族企业敲响了警钟。家族治理缺位、二代接班挑战等问题在杉杉集团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郑永刚一直将儿子郑驹视为接班人,并让其出任多家公司高管,但企业并未提前做好法律上的股权继承与经营权分配。这直接导致了后面激烈的内斗和经营困局。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避免杉杉集团的命运呢?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系统力来对抗不确定性。首先,战略定力重于风口追逐,没有战略定力的企业,终将被风口抛弃。企业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战略方向,聚焦核心价值。杉杉集团如果在早年就通过企业诊断预警业务分散化风险,聚焦服装、锂电、偏光片“三驾马车”赛道,或许是更优的选择。其次,制度先于规模,健康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红线、现金流安全垫、风险隔离机制等系统设计,比营收数字更能决定生死。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动态监控债务红线,确保财税合规。通过现金流防火墙、债务健康度模型、风险隔离机制和合规审查流程等四大防线来保障企业的稳健运营。最后,治理重于增长,从动态债务监控到接班人培养体系,现代企业必须用机制建设替代个人权威。企业需要重视接班人计划,提前做好股权继承与经营权分配的法律安排,确保企业的平稳过渡。

然而,即使建立了有效的系统力,企业仍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常态,市场环境、政策法规、技术进步等因素瞬息万变。企业需要不断适应这些变化,调整战略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才能确保基业长青。在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杉杉的崩塌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没有企业能靠运气长青。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唯有将战略聚焦转化为价值创造的系统能力,用内控体系筑牢风险底线,方能在周期轮回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仍在盲目扩张、忽视治理的企业,或许正行走在杉杉昨日走过的悬崖边缘。

回顾杉杉集团的兴衰史,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寿命并不取决于规模大小,而取决于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系统力。只有将“人治”转为“机制”,用设计聚焦价值,用内控守住底线,才能让企业真正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 红网

作者:娄义华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6/53/1471445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