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笑雪(黑龙江大学)
2月10日,澎湃新闻揭露了江苏苏州、浙江湖州等地区部分加工作坊涉嫌将化纤废料加工成劣质化纤棉被,并以“一级长绒棉”被芯的名义通过网络店铺销售给消费者的非法产业链。这些劣质棉被出厂时未附带质检报告,且产品合格证根据买方需求进行伪造。网店在产品橱窗中打出“品质保证”的标语,然而消费者所见的产品信息页实际上存在着严重不符合实际的虚假信息。
电商平台严选的“纯棉棉被”实为廉价禁用化纤下脚料所制,工厂生产现场脏乱不堪,消毒程序缺失。在为产品卫生安全问题担忧的同时,劣质棉被出厂时质检程序的“形同虚设”及网店“明知故骗”的虚假宣传更应引起人们深思:当伪造的合格证成为劣质产品的背书时,作为市场交易基础的信任如何得以维续?
产品质检环节的造假及产品宣传信息的虚假标注,令消费者网购时诸多参考的可信度大打折扣。若产品的合格证可以按照卖家需求随意定制,那么所谓的合格证便沦为了误导消费者的虚假凭证;当标注“品质保证”“新疆发货”的宣传信息成了毫无实际保障的空洞承诺时,那么诸如“假一赔十”“官方正品”等承诺是否也仅仅是虚假的营销手段;当成本低廉的“棉被”以低价策略占据销量排行榜时,销售量便不再能作为判断商品好坏的参考。加工厂商与网店卖家的联合欺骗,严重削弱了消费者对网购产品的信心,这是“自毁销路”,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假冒伪劣商品坑害的可能只是个体消费者,但造假的合格证危害的却是整个市场。为了追求利润,有的食品生产商篡改生产日期,蒙蔽消费者;有的羽绒服厂商使用“丝”代替“羽绒”进行衣物填充,并用伪造的质检报告和虚假标注的羽绒充气标,欺骗消费者;有的乳胶枕商家夸大产品乳胶含量,误导消费者……部分无良商家的产品信息造假行为,危害的终将是整个市场。一方面,能证明产品质量的合格证失去了原本的效力,正规商品的质量优势将难以被证明。在劣质产品的低价策略冲击下,正规商品将失去其竞争力,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消费者在伪造合格证的欺骗下,逐渐陷入“不敢信、不敢买”的困境。一旦消费者对市场失去信任,消费意愿降低,市场的繁荣发展也终成为泡影。
当合格证造假成了“家常便饭”,产品信息虚假标注成了“行业共识”,那么解决这一造假“顽疾”,维续市场信任体系已然刻不容缓。针对合格证造假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明确指出,“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责令改正”,并对违法行为进行追究和处罚。针对产品信息虚假标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其它方法,对产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黑心棉被”在生产制作、质量检测、宣传销售等多个环节存在着违法违规行为,这既有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市场监管缺位的原因,也有电商平台把控不严的责任。对违法行为,应依法惩治;对违规之处,应勒令整改;监管缺位,则应及时跟进;法规落后,则应及时更新。市场中的产品信息造假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执法部门、相关监管机构及电商平台等共同努力,协同解决。
法规易改,诚信难全。少取一分利润,多长一寸良心,产品信息造假终难保“生意长虹”,唯有诚信,方能维续信任。
来源: 红网
作者:陈笑雪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