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身影,诉说几许人生;一片土地,承载多少回忆;一段故事,映射时代轮廓。归乡时节,回望与展望交织。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2025“新春‘椒’响曲”蛇年辑。今天,让我们跟随淮阴师范学院齐瑞同学的返乡脚步,去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凉亭乡马甲村走走,好好感受一下那里不一样的年味。
□齐瑞(淮阴师范学院)
在外漂泊的游子,内心深处都种下了一颗思乡的种子。每逢春节,我们都会不远万里地奔赴家乡。当坐在归乡途中的车上,我总望着窗外,望着天空从太阳高照到星星闪烁,地貌从辽阔平原到山川丘陵,窗外景物千般变化,内心却渐趋平静。“生于斯”或许真的有种魔力,总是能够让我这个“长于他乡”的人牵挂于心。
村口“齐氏始祖发源地”石头刻牌。
刚到村口,便可以看到一块大大的石头,上面刻着“齐家老宅”“齐氏始祖发源地”的字样。简简单单几个字,却能够激荡起人们心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中国人讲究“认祖归宗”,这块石头也同样蕴含着对在外或务工或求学的孩子们的深深期盼。“发源”的“源”是“饮水思源”的“源”,告诫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孕育我们的这片土地,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永远不要忘记倾尽一切托举我们走出大山的爷爷奶奶。
离村口不远处便是我的家,家中有一位老人,虽年将七十,却仍然身康体健,能够孤身一人将房屋收整妥当,也能让田园不致荒芜。这位老人,便是我的奶奶。家中还有一只忠心的守卫犬,它的年龄若按人类的寿命来算,也许年将九十。在我们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只看家犬,当收养了某一只小狗的那一刻,便像是人与狗签订了某种契约,狗为人看家护院,人供狗衣食住处,一代一代,生命传承,契约延续。
时光如梭,在家的日子仿佛过得格外快。一晃眼便到了除夕前,除夕前我们不仅要打扫好家中、整理好自己,以迎接新年的到来;贴好春联、张灯结彩,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我们还要提着鞭炮香烛上山上坟祭祖。有言“拜年看山东,祭祖看安徽”。祭祖一般由当家人,带领着小辈们进行烧纸、磕头、放鞭,以表达缅怀与感恩,祈求庇护与福泽。
除夕当天,家里的炊烟也许从清晨开始,持续至傍晚。炊烟袅袅升起,勤劳的人们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参与到年夜饭的制作中,一般一个家庭由最会做饭的父母主负责,一个掌勺,另一个打下手、烧柴供火。孩子们便负责洗菜、洗碗、上菜等力所能及的小事。等到太阳快要下山,我们便准备开饭。这时,需要在大门门口烧纸、插香、放鞭,并且将大门敞开,在桌上准备多多的碗筷,以便那些已故的人能够热热闹闹地回家与我们一起吃一顿团圆饭。
家中的年夜饭。
值得一提的是,摆在年夜饭C位的三个锅子。这是我们安徽的当地特色菜。家人闲坐,小火慢煮,热闹且温馨。
除夕夜酒足饭饱后,村内便开始相互拜年。一家人分为两批,一批在家准备茶水、点心、水果、牛奶等,等待客人上门拜年;另一批则出发到每家每户,登门贺新年、送祝福。其中,登门拜年的孩子们,会被主人家塞满糖果、点心,这种被祝福和关爱环抱的温暖瞬间,我相信,在每一个安庆的孩子童年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安徽还有一个除夕留灯的习俗。留灯即为除夕当夜,灯火通明,直至天亮。该习俗来源于抗战时期,为了照亮保家卫国的烈士们回家的路。留灯习俗的来源,很多安徽本地的孩子们从小便耳濡目染、铭记于心,我们永远以先辈们为骄傲,永远以先辈们为目标,保家卫国,在所不辞。亦知幸福来之不易,懂得居安思危。习俗背后隐藏的是拳拳爱国之心。
除夕留灯。
大年初一,上山拜佛。这是安徽的一项传统习俗活动。在出发之前,家人们相互检查,确保着装得体,整洁、朴素、庄重。祈福,众生百念,所求不同,有祈求平安,有祈福好运,也有感恩还愿的。
在正月里,还有嬉灯习俗。人们通常身着盛装,舞动造型各异的灯笼,如鲤鱼灯,表达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事事如意的期盼,热闹非凡。
习俗的背后矗立不变的是情怀,是期盼来年的风调雨顺、康健顺遂,是对已故之人的思念缅怀,是对家乡文化的传承与骄傲,也是对外乡人永远敞开的“大门”。安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诚挚地邀请大家来皖一游!届时青山绿水、人间百味、名人轶事,必定让你流连忘返。
来源: 红网
作者:齐瑞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