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年会精神”学习心得“按字处罚”,这家企业太奇葩

来源: 红网 作者:张博 编辑:刘威成 2025-02-12 21:46:51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评论.jpg

□张博(黑龙江大学)

近日,网传一份武汉天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关于对未按照要求提交年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人员的处罚通报》的文件,文件中对超出或不足公司要求心得体会字数的员工和干部做5元/字的罚款处理,共381名员工因字数不符合要求被罚款,有员工罚款金额接近7000元。对此,荔枝新闻联系到该公司工作人员,其回应称:“企业有规章制度,违反了就有惩处。公司本意不想让大家在文字上花费太多功夫,洋洋洒洒写两三千字,不是浪费时间吗?”另外,工作人员表示,本着教育为主、惩前毖后的原则,对违反规定的员工从轻处罚,最高按200元进行处罚。(2月11日 荔枝新闻)

虽然公司最终将罚款“封顶”至200元,但这场风波并未平息——381人的名单、每字5元的计价方式、前后矛盾的管理说辞,当管理手段沦为“数字游戏”,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纽带该如何维系?看似冰冷的制度背后,能否保留一丝人性的温度?

不妨先回到事件起点。企业要求员工学习董事长讲话并提交心得,这本是常见的内部文化建设,但当“800-1000字”的要求变成必须精确计算的数学题,甚至与罚款挂钩时,事情就变了味。公司解释“不想让员工在文字上费功夫”,可罚款机制却逼着人们反复清点字数,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就如同明明想让马儿跑得快,却又给它套上沉重的枷锁 ,马儿不仅跑不快,还会被折磨得疲惫不堪。当管理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再好的初衷也会结出畸形的果实。

更值得警惕的是罚款背后的权力逻辑。按每字5元计算,多写200字就要罚1000元,这暴露了某些企业对劳动法规的漠视。劳动部门早有规定,企业罚款不得超过月薪20%,而涉事员工近7000元的初始罚款金额,显然已突破法律红线。即便后续调整为200元封顶,但是罚款标准随意伸缩,损害的不仅是员工权益,更是制度本身的严肃性。

这让人想起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奇葩处罚:未转发朋友圈扣工资、下班未接电话记旷工、甚至如厕超时罚款……在这些案例中,企业管理似乎陷入某种误区,把“严格”等同于“严苛”,将“规范”异化为“管制”。就像家长教育孩子,若只会用戒尺说话,得到的可能不是成长而是逆反。真正有效的管理应该像春雨,既要滋润土壤,又不能淹没幼苗。华为的“心声社区”让员工匿名提建议,海底捞给基层员工授权免单权,这些成功案例证明:激发主动性远比强调服从性更能创造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事件背后的时代情绪。当网友调侃“公司改行出版社”“下次按标点符号罚款”时,戏谑背后是劳动者日益觉醒的权益意识。这届年轻人正在用“拒绝团建”“准点下班”等行动重新定义职场规则,他们不是抗拒管理,而是拒绝不合理的管理;不是反对制度,而是警惕异化的制度。当今打工人究竟是创造价值的主体,还是被制度丈量的工具?

在这场风波中,最令人深思的或许是381名员工集体沉默的场景。他们真的都认同这种处罚吗?还是担心质疑会招来更多麻烦?这种“沉默的共谋”恰恰揭示了职场中的深层困境。要打破这种困境,不能只靠某个企业的自觉,而需要构建更系统的防护网——劳动监察部门主动出击,工会组织真正“硬气”,媒体舆论持续监督,就像三方拧成一股绳,才能捆住肆意挥舞的处罚之鞭。

站在更广阔的视角看,这次“按字罚款”事件恰似一块试金石,测试着中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我们早已告别“工厂围墙内就是法外之地”的年代,在Z世代成为职场主力的今天,管理者的智慧不应停留在“怎么罚”,而要思考“如何引”。当企业把员工当作共同成长的伙伴,而非必须驯化的对象,那些关于字数、罚款、考勤的纠结或许会在相互成就中自然消散。

说到底,管理的最高境界从来不是让人恐惧,而是令人信服。这家企业的风波终会平息,但它抛出的考题依然悬在每位管理者面前:在效率与人性、制度与温度的天平上,我们究竟该往哪边多加一枚砝码?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懂得在条规之外保留同理心,在绩效考核之中看见具体的人的企业,终将在时代的答卷上留下更从容的笔迹。

来源: 红网

作者:张博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6/56/1469887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