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官敬
近期,上海对边走边抽烟的“游烟族”出手,在武康路、外滩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网红”地标场所推进室外“游烟”治理,既不罚款、也不强怼,主打一个“劝你善良”,形成释放效应,让不少网友纷纷留言直呼“全国推广”。(3月28日 央视新闻)
“游烟”,即随意在公共场合边走边吸烟的行为,不仅破坏环境,还危害他人健康。在治理“游烟”时,单纯依靠道德劝诫和个人自觉,很难将治理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由于每个人道德修养、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对“游烟”治理宣传引导的重视和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一旦出现“破窗效应”,宣传引导牌、标语就会沦为形式主义,不仅会被人们忽视,还会损害“游烟”治理的严肃性与公共性。
因此,“游烟”治理需要从“软规范”向“硬约束”转变。一方面,可以在室外城市街道和室内公共场所划定指定吸烟区域,让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各安其位;另一方面,对在非指定区域吸烟的行为进行处罚,形成震慑,倒逼吸烟者遵守规定。
上海率先开展“游烟”治理,值得称赞。“游烟”长期困扰着公众:电梯里有人突然吸烟,二手烟让同乘者,尤其是孕妇苦不堪言;等红绿灯时,身旁吸烟者散发的烟味,让人们进退两难;刚出地铁或火车站,扑面而来的烟味令人烦躁。上海的治理行动,回应了公众的诉求,打响了“游烟”治理的“第一枪”。
我们也要看到,“游烟”治理,如果治理手段过于温和,就无法约束那些无视规则的人。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公共政策和服务的权威性,还可能让“游烟”现象愈演愈烈。在现代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边界感”。仅靠眼神和公共道德等“软规范”,难以约束那些缺乏耻辱感和敬畏心的人,导致“游烟”治理流于形式。所以,有必要将“游烟”治理上升为行为规范和约束。需整合基层社工、志愿者、社区干部等力量协同治理,在地铁口、商圈、学校医院门口等人员流动大的区域进行精准管控,让“游烟”治理检验城市治理能力和基层治理成效。
当然,再完善的措施、再严厉的惩罚,都比不上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才能让“游烟”治理真正取得实效,从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公共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