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航空公司座椅“变薄”,别让乘客体验也跟着“缩水”

来源:红网 作者:吴朝豪 编辑:刘经纶 2025-04-10 22:23:19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吴朝豪 (云南财经大学)

据报道,中国南方航空等多家航司为降本增效,近期大规模换装轻质薄座椅并缩减餐食配置,引发乘客争议。南航改造后每架飞机可增加14-28个座位,预计年增收3亿元,但部分乘客抱怨座椅厚度不足、腿部空间狭窄,乘坐体验“腰酸背痛”,甚至调侃为“刀片椅”,直言“高价机票不如廉航舒适”。尽管航司称薄座椅通过优化设计能提升活动空间,且东航、厦航等也推行类似措施,但部分乘客对餐食缩水(如仅提供白面包和瓶装水)及“绿色飞行”鼓励取消餐食等举措表示不满,认为降本不应牺牲服务品质。(4月10日 《南方都市报》)

从航司角度看,压缩成本、提高载客量,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持续亏损背景下的一种求生方式。南航在年报中坦言,自2020年以来已连续五年亏损。通过配置轻质座椅,每架飞机增加座位数、每年增收三亿元,成为其财务报表上的一剂“强心针”。对深陷财务泥潭的航司而言,“每公斤都值钱”,压缩空间、瘦身服务,似乎成了通向盈利的路。

然而,对乘客而言,换上“硬板凳”、吃着“干面包”,却可能是体验感的断崖式下滑。在采访中,不少旅客表示座椅薄如纸片、空间逼仄,乘坐感受不及廉航。个别乘客甚至反映高票价航班的公务舱也出现“缩水”现象,不仅削弱了品牌差异化,也让消费者对价格与服务之间的公平性产生质疑。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有用户在社交平台表示因不堪忍受而主动避开某些航司,这意味着用户忠诚度的下降与品牌价值的贬损。

航空业,飞行是最核心的产品,服务是品牌附加值。从长远看,倘若一味以削减服务换取盈利,无疑是在消耗用户的耐心与信任。当“全服务航司”走向“伪廉航”化,乘客所面对的不只是椅子的“变薄”,更是整个乘机体验的“缩水”。与其在座椅和餐食上“做减法”,不如在差异化和智能服务上“做加法”。是否可以开发更多票价选择、灵活座位偏好、精准订餐服务?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旅客真正按需付费,而非“被动承担”?

当然,也应看到,一些新座椅型号在宣传中标榜“释放黄金膝部空间”“支撑更合理”等优化设计,说明并非所有“薄”座椅都一概等于“差体验”。问题或许出在航空公司在升级改造与用户沟通之间的断层——倘若座椅真如官方所言更轻更舒适,为何公众感知却如此负面?这反映出企业在推进技术优化、产品更新时,如果忽略了旅客感受、缺乏透明告知,原本善意的“技术升级”也可能变成舆论风暴的“导火索”。

调整飞机空间布局,节约成本,去应对目前航空业所面临的亏损问题是值得理解的。但如果一味地依靠“打薄”座椅这样的方式是得不偿失的,要知道品牌信任一旦受损,修复则变得难上加难。真正的“降本增效”应以用户体验为底线,而非把服务缩水作为盈利的出口。在行业变革的关键期,航司更应谨记:轻盈的是机体,不应是承诺;压缩的是成本,不应是尊重。

来源:红网

作者:吴朝豪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54/148603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