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男子造谣抹黑受害女性,别让受害者承受“双重暴击”

来源:红网 作者:余文峰 编辑:吴海刚 2025-04-11 19:28:42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余文峰(广西师范大学)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分局通报,4月10日,杨某(男,36岁)为博取关注,满足个人虚荣心,凭空编造”4月8日轨交1号线猥亵案被侵害人与违法行为人相识并相约至地铁内实施违法行为“等不实信息,并通过其个人社交账号发布在网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杨某已被抓获,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查处。(4月11日 《潇湘晨报》)

前几日,在上海地铁1号线列车车厢内,一名男子对一名女乘客公然实施猥亵行为,被周围乘客发现后扭送至公安机关。被猥亵女性作为此次事件中的受害者,又受到来自网络诽谤的“二次伤害”。何况在当今时代,造谣早已不是单纯“一张嘴”的问题,键盘成为了造谣者的“帮凶”。流言蜚语伴随网络的便利传播更为快捷,影响程度更为广泛,使得网络环境与现实社会双重失序,给受害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在本次事件中,杨某为满足个人虚荣心,博取大众流量与眼球,不惜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凭空捏造不实事件。造谣者凭借“脑补”杜撰侵害人与受害者之间的故事,企图移花接木,引导大众进一步对受害女性开始新一轮的网暴和加害,可见其居心叵测,严重影响到网络空间的环境与社会的安定。法律必须彰显其威严,让造谣者为自己的恶劣行径付出沉重代价,以此形成有力震慑,杜绝此类恶意网络造谣现象的再次发生。

在信息传播呈裂变式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如同暗藏危机的“信息病毒”,以惊人的传播速度侵蚀社会信任体系,干扰公众正常生活秩序。无论是精心策划、蓄意制造混乱的恶意造谣者,还是罔顾事实、随意捏造虚假信息的传播推手,都必须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互联网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治理网络谣言需直击要害,从源头切断谣言滋生链条,构建真实可靠、风清气正的网络信息生态。

对于造谣抹黑,互联网平台不能置身事外。平台作为内容的承载与传播枢纽,理应承担起监管和推动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的责任,细化内容审核标准,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内容监管体系,及时遏制网络谣言的发布,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用户反馈机制,对用户举报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每条反馈能得到快速响应与妥善解决,形成良好互动,激励更多用户参与到网络内容监督中来。

网络谣言时刻威胁着社会的稳定秩序与公众的正常生活,其治理是一项极为复杂且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当政府、互联网平台和公众等多方携手,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之时,才能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在全社会营造起健康、理性的网络氛围,从根本上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让当下的网络空间成为一片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净土。

来源:红网

作者:余文峰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55/1486347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