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凤(湖南科技学院)
“只要氯化钠在成分表里的排名越靠前,它的去油能力就越强……”“就选这款,××牌的海盐洗发膏!”这是某视频网站一则播放量高达六百万、标题带有“医学博士”“脱发、头屑的原罪”等字眼的洗发膏测评视频内容。视频一开始,博主以科普的态度表明多家洗发水的“去屑防脱”功能有多么不靠谱,而进度条过半,其突然话锋一转,从桌下拿出一款××牌海盐洗发膏,开始卖力推荐其去油功效和便宜的价格。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本应做到客观公正、为消费者“探路”的网络测评却变成了商家夹带私货的途径,“测评变广告”现象在社交平台大量存在。这样的“第三方测评”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消费者的判断。在一片真假难分的信息洪流中,“谁在测?”“怎么测?”“如何规避不良‘第三方测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4月12日 《法治日报》)
“种草测评”本应是消费者的“消费指南”,为大家提供真实、客观的产品信息。然而,部分博主为了利益,在测评中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甚至“挂羊头卖狗肉”,将测评变成了带货的幌子。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在信息的迷雾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假难辨的迷宫。面对铺天盖地的测评信息,我们往往难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一些消费者因为轻信了虚假测评,购买到了不符合预期的产品,不仅浪费了金钱,还可能对自身健康造成危害。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种草测评”乱象若不加以整治,将会严重破坏市场秩序。长此以往,消费者对测评的信任度会不断降低,真正优质的产品也可能被埋没,整个行业将陷入恶性循环。
在当下“种草测评”乱象丛生的背景下,我们亟需通过制度刚性、技术赋能以及消费者觉醒这三方面的重构,来突破信息迷雾,让测评回归真实与客观。
监管部门在规范“种草测评”市场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监管部门需明确测评边界。具体而言,要进一步细化《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将“测评带货”纳入广告范畴,要求测评者标注推广属性,并且建立“谁测评、谁负责”的追责机制。如此一来,能够让测评者清楚知晓自身责任,不敢轻易进行虚假测评。另一方面,平台和相关管理部门要提高准入门槛。它们应推行测评主体实名认证与商品溯源制度,对于具备法人资质的专业机构,平台要倾斜流量,淘汰“三无”测评账号。这一举措可以提升测评主体的整体质量,减少不规范测评的出现。
平台可进行算法监管,利用AI识别夸大宣传、虚假对比等话术,对异常点赞、刷单行为进行实时拦截。通过这种技术手段,能够及时发现并制止不良测评行为,净化测评环境。同时,监管机构和平台要推动数据透明化。它们应要求测评博主公开测试方法、数据来源,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背书,例如在化妆品测评中,博主需附上专业机构成分分析报告。这可以增加测评数据的可信度,让消费者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产品信息。
消费者自身的觉醒是突破“种草测评”信息迷雾的重要一环。消费者要进行多源验证,跳出单一测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跨平台比价、查看评论区真实反馈等方式进行交叉验证。只有广泛收集信息,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产品,避免被单一的虚假测评误导。此外,消费者要树立理性锚点,警惕“无脑冲”“闭眼入”等情绪化诱导,建立“需求——功能——性价比”的决策框架,而非盲目追随流量。这样,消费者在面对众多测评信息时,能够保持理性,做出更符合自身需求的消费决策。
“种草测评”应是照亮消费者选择的明灯,不应成为收割智商税的工具。当监管筑牢底线、平台切断灰色利益链、消费者理性觉醒,方能撕开“伪测评”的营销画皮。唯有回归真实与公正,第三方测评才能真正成为市场健康的“守门人”;只有各方携手,共同营造一个真实、透明的消费环境,我们才能在信息的迷雾中成功突围,让消费回归理性。
来源:红网
作者:欧文凤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