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金晶(西南科技大学)
当前,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在电商平台上花0.5元购买一个“爱因斯坦的脑子”祈求考试顺利,周末排队两小时只为和毛绒大闸蟹玩偶合影,每月花数百元抽盲盒只为集齐心仪角色……这些看似“无用”的消费行为,正成为年轻人生活中的常态。“性价比”不再是唯一标尺,“情绪价值”成了年轻一代新的消费密码。(4月12日 新华网)
在传统的消费模式中,商品价值往往与实用性相挂钩,但今天的年轻人更在意消费能否“直击心灵”。“情绪消费”概念的出现,精准概括了年轻人的消费趋势,商品不仅要性价比高,还要能提供情感共鸣。从印着“问题不大”的手机壳到可随身捶打的解压球,从提供树洞倾听的虚拟服务到“放青松”迷你盆栽,这些商品看似功能单一,都能精准地填补现代人情绪上的缺口。
“情绪消费”盛行的背后,是高压社会下年轻人对心理疗愈的迫切需求。当代青年面临学业、就业、婚恋等多重压力,“悦己消费”的出现成为其自我调节的重要出口。用一杯奶茶的价钱就能购买“虚拟大脑”,用一顿饭的预算就能体验沉浸式餐厅的裸眼3D演出,年轻人通过小额消费即时获取快乐,这种消费方式不仅缓解了他们的精神压力,还让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慰藉。对于他们而言,为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带来片刻宁静的商品买单便是对心灵的疗愈。在这个过程中,消费不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情绪消费的兴起,也与当代青年的社交需求紧密相关。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年轻人渴望通过分享生活点滴来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忙碌的生活让他们很多时候无暇他人分享。“情绪消费”的出现,很好的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情绪的“窗口”。在“情绪消费”中,AI聊天机器人能记住用户的咖啡偏好,虚拟恋人可定制性格参数,甚至毛绒玩具也能通过语音盒子化身“解忧顾问”。当技术能模拟共情、提供24小时陪伴,年轻人便开始为这些“永不冷场的对话”付费。
然而,这种“完美关系”往往暗藏风险。过度依赖AI的情绪价值可能导致与“情感降级”,让使用者习惯算法提供的顺从式回应,从而对真实人际关系愈发不耐。更严峻的是,在情绪消费市场中,虚拟商品存在描述不清、AI伴侣侵犯用户隐私等问题。在情绪消费制造的陷阱中,情感被肆意标价,如何平衡好消费所需的治愈性与商业的逐利性仍需探索。
年轻人的“快乐买单”,既是他们在时代压力下的镜像反应,也是自我救赎的尝试。然而,当社会学会为情绪“定价”,或许我们也该反思,如何才能让每个人在消费之外,找到无需付费的快乐。毕竟,真正的情绪价值永远无法被“标准化生产”,对于生活的掌控感终究来自内心的丰盈,而非被填满的购物车。
来源:红网
作者:段文金晶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