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让“名字巧合”成流量工具,科研价值岂容消遣

来源:红网 作者:谢嘉亮 编辑:汪敏星 2025-04-15 22:52:22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谢嘉亮(兰州财经大学)

近日,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范冰冰获英国皇家学会沃尔夫森奖学金项目支持,引发关注。据了解,范冰冰教授获得资助金额为13.1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26万)。此后多个自媒体账号发布了范冰冰教授获奖的文章,评论区引发热议。对此,范冰冰教授13日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很忐忑”,“实际上也就是个项目”,“加上郑州大学四个字这么难吗”。(4月15日 上观新闻)

大学教授获得国际知名奖学金资助,却被网友评论“蹭名字流量”。范教授早在3月初便拿下该项目,近期却因“名字”意外走红,可见,名人效应带来的传播力远超项目本身。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仅仅是同名的两人?教授的科研成就被贴上“蹭流量”的标签,这是典型的符号暴力,难免让当事人感到愤懑。这种暴力不仅将两位“范冰冰”简单等同,更将与娱乐符号相似的元素一概归为“流量”。人们不再关注“范冰冰”三个字背后是材料科学的突破,还是影视作品的成就,而是执着于姓名符号的娱乐化联想。

再者,重名者不在少数,标题党无需以“名”唬人。此番热议背后,部分自媒体刻意制造认知迷雾难辞其咎:它们以“范冰冰获国际大奖”为题制造噱头,诱导读者点击。诚然,明星的知名度远超学者,流量差距更是悬殊,但这源于两者截然不同的社会角色与定位。明星靠人气立足,而教授深耕于科学技术领域,二者身份不容混淆。当这场“范冰冰”同名风波持续发酵时,又有多少人记得范教授的科研成果?科学的进步不应在传播中被“名字的巧合”所掩盖。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部分网友的价值认知已经与流量深度捆绑。当网友质问“郑大教授是否在蹭明星热度”时,暴露出价值评判体系的严重扭曲——在流量逻辑支配下,专业成就竟需借助娱乐符号“加持”才能获得关注。这种现象,本质上是对专业精神的亵渎。科研者的默默奉献鲜有人问津,恰似天文学家潜心研究星辰无人知晓,却因不懂星座运势遭人质疑专业能力般荒诞。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不应丢失全面性与真实性,正如范教授所言:“加上郑州大学四个字这么难吗”。与此同时,网友面对同名者时应摒弃先入为主的偏见,社会也应给予这些学者应有的尊重。毕竟,推动社会进步的从来不是名字的巧合,而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燃烧的智慧之光。希望下一则新闻的焦点,不再是名字引发的喧嚣,而是专业精神绽放的璀璨光芒。

来源:红网

作者:谢嘉亮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59/1487377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