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书灿(湖南科技学院)
高校组建家长群、给家长寄成绩单、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新校规屡屡引发社会对于高校管理“中学化”的讨论。不少大学生吐槽自己被“圈养”;受访高校老师则表示,这是为解决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责任心的无奈之举。(4月19日 《半月谈》)
这种将大学管理“中学化”的现象,折射出当下高等教育的尴尬困境:以“圈养”代替育人,以“管控”替代引导,看似负责的背后,实则与大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从“圈养”走向“赋能”,打破“中学模式”的桎梏,才是大学管理的破局之道。
大学管理向“中学模式”的倒退,源于多重现实压力。一方面,部分学生自律性不足,沉迷网络、学业荒废的现象屡见不鲜,倒逼高校采取“一刀切”的严格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的过度关注与校园安全责任的层层传导,使得高校陷入“管得越多越安全”的误区。一些学校甚至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实时反馈给家长,试图通过家校联动消除潜在风险。
然而,这种“圈养式”管理不仅难以治本,反而引发诸多负面效应。强制签到带来的是“人到心不到”的虚假繁荣,统一作息催生的是“应付式打卡”,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日俱增。更值得警惕的是,大学本应是培养独立人格与创新思维的殿堂,“中学化”管理却将学生禁锢在既定框架内,压抑其自主探索的热情。
大学与中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独立思考能力。从自主选课到参与科研,从社团实践到职业规划,大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服务于“成人”与“成才”的双重目标。过度复刻中学管理模式,无异于将大学生当作“未成年”对待,不仅剥夺了其成长的自主权,更违背了高等教育的育人规律。当学生在“被安排”的环境中丧失试错与选择的机会,未来又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独立应对挑战?
破局之路,在于从“圈养”思维转向“赋能”理念。高校应逐步松绑刚性约束,构建以引导为主的弹性管理体系。例如,通过学分制改革赋予学生更多课程选择权,以导师制帮助其制定个性化发展路径,用实践项目激发其创新潜能。同时,完善过程性考核机制,将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避免单纯依赖考勤“以管代教”。
从“圈养”到“赋能”,不仅是管理模式的转变,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大学管理不应成为学生成长的枷锁,而应化作托举其高飞的羽翼。唯有尊重教育规律,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与空间,才能让高等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培养出既有扎实学识,又具独立人格的时代新人。
来源:红网
作者:谢书灿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