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昕 (华中科技大学)
近日,四川达州某小区居民楼下的丧葬服务门店广告牌被部分小区业主砸掉,店主受伤住院。事后社区街道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双方协商调解,但双方均未到场。这场无果的纠纷在网络上掀起了又一场纷争,评论区各执己见,基本分为两派:秉持“公序良俗”或强调“死亡教育”。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将传统与新式观念朝着对立的方向扯得越来越远,而笔者认为,矛盾的化解需要思想的双向奔赴。
此次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纠纷层出不穷。2022年枣庄一家殡葬服务店被多名业主倾倒垃圾;2023年11月,长沙某小区业主打算在小区门口的自家店铺开设“寿衣店”却遭反对;2024年8月,青岛一小区殡葬店因“业主看到害怕”而被泼红油漆......《殡葬管理条例》未明确禁止居民区开设殡葬店。至于地方立法,重庆禁止“非指定场所经营”,贵阳明文规定“居民区不得设殡葬销售点”,但大多数省市都没有相关规定。反对的业主们并不否认丧葬店经营的合法合规性,而是强调其不合理性,而这个“理”是一种传统的心理。
“晦气”“害怕”“影响小区面貌”是居民反对丧葬店开在小区楼下的普遍理由,本质上是一种对死亡的避讳。从古至今,谈到死亡,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讳称,据不完全统计,汉语中委婉表示死亡的词语有400余种。还有各种忌讳:“4”代表着不吉利,清明节时期不宜晚上出门等等。殡葬业意味着与死亡近距离接触,可能会“沾”上“不好”的东西,这是根植在部分人骨子里的意识,更是一种延续千年的社会心理。
当传统心理与新式观念相撞,一条鸿沟被撕扯开来,双方皆试图从自己的角度辩解,但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激化。“移风易俗”是一种趋势,殡葬店带给居民的更多是一种心理影响,居民感到害怕与厌烦主要是主观感受与认知问题,对死亡与殡葬的忌讳,是一种认知缺陷,影响着自身与家人的价值观。但“移风易俗”不是一蹴而就,已经接受了新式观念,对死亡有着深刻理解的人不应成为傲慢的审视者,与时俱进不是咄咄逼人的武器,而是引领他人的力量;丧葬服务业可以重塑形象,改变“阴森森”的色彩,自觉禁止烧纸钱和吹唢呐等传统仪式。
丧葬行业是社会刚需,若单方面固守传统或强行“移风易俗”,只会出现越来越多类似的纠纷。让冲突走向对文明的共识,需要双方共同奔赴,这不是折中主义,而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性。
来源:红网
作者:沈昕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