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芳菲 王苏荣 谭雅文(山西大学)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怎么样?三月三,你对山歌了吗?
今年的歌圩节,广西的机器人也唱起了山歌。近日,“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开幕,人型机器人穿上壮锦马甲,舞动肢体,对唱山歌,吸引许多观众围观。
当机器人成为“人气明星”,加入三月三节日行列,传播效果如何?又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一次有益尝试。此次人工智能机器人引入歌圩节,互动化与参与化增强,为广西民族文化传承搭建了新型载体,让更多人了解到三月三的魅力。据报道,三月三期间,广西南宁旅游量加速增长,餐饮行业营业额较平时增长2至3倍。
但是,传承民族文化,仅引进新技术就能达到目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技术赋能,为文化传播提供了良机。但倘若一味关注形式,创作程式化的机器人表演,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本身意蕴深厚的习俗沦为“技术秀”。诸如三月三之类的民族节日是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盛宴。促进民族文化传承,要深刻挖掘文化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核。
近年来,类似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数。2024年,吉林“小雾凇”与广西“小砂糖橘”携手开启“交换春天”互动游学之旅,切实感受对方家乡的文化,促进两地青少年交流;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培育“感恩的心”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品牌,打造2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覆盖各族群众512万余人次。
我们乐见科技拓宽传承路径,更需警惕浮于表面的“伪创新”。唯有守住文化本真,才能让文化瑰宝在数字时代熠熠生辉。
来源:红网
作者:苏芳菲 王苏荣 谭雅文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