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佳佳(同济大学)
3月中旬,来沪旅游的女子王某以设施不干净导致自己皮肤过敏为由,要求酒店退还房费。酒店保洁员整理王某退房后的房间时,意外捡到了一份她遗落的病历报告,发现其早在入住之前就已经确诊为皮肤过敏,并非入住后才导致。同时,酒店前台经理在查询本品牌酒店系统后,发现王某在外省酒店也发生过类似纠纷。4月24日,警方在掌握确凿证据后,以涉嫌寻衅滋事为由将其抓获。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5月16日 央视网)
近年来,消费者以“维权”为借口实施敲诈、碰瓷的案例时有发生。例如,故意在餐盘里放苍蝇、头发,再以卫生不合格为由要求店家免单乃至索赔。在社交平台上,甚至有不少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这不禁引发我们对“薅羊毛”的底线究竟在哪里的思考。
“薅羊毛”指利用商家或平台的优惠活动获取利益的行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对于商家和消费者而言,可以实现双赢:商家能够提升销量,消费者能够获得优惠。然而,当利益的诱惑模糊法律边界时,事件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正如律师所言,如果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或非法获利的主观恶意,又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物进行“薅羊毛”,造成严重后果或情节严重的,则涉嫌刑事犯罪。此次事件不仅为消费者合法、合理且文明维权敲响警钟,同时,也提醒商家,在面对恶意“薅羊毛”行为时,也应学会维护自身权益。据悉,王某曾多次在打车后、网购衣物后发起退货退款或投诉赔偿。每一次“成功”无疑都会为她下一次恶意“薅羊毛”提供底气。
在面对顾客投诉时,一些商家出于维护口碑、避免差评的目的,往往直接进行免单、退款,乃至赔偿。这样做虽然有利于提升顾客满意度,但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对此,商家应建立健全投诉应对机制,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前提下,对投诉进行分类:对于顾客的合理诉求,应当及时、积极处理;同时,在面对不合理诉求时,要敢于依法维权。此外,商家乃至整个行业可以建立一个投诉信息共享档案,为后续相关问题的处理提供依据。
良好的市场环境依赖社会各界的共同维护。消费者合理维权受到法律保护,但绝不可将投诉权异化为牟利的手段。每一次虚假维权都在透支社会信任成本——当“狼来了”的故事频繁上演,真正权益受损者可能面临投诉无门的困境。此次事件不仅明确了消费者维权的边界,也为商家依法维权树立标杆。笔者期望,商家的合法权益同样受到重视,构建健康良好市场生态。
来源:红网
作者:冯佳佳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