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婧(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刘女士反映自己为顺利搬家,特意花1180元买了项商家宣传的“躺平式搬家”服务,此前搬家师傅表示会提供10个纸箱,还有收纳服务。结果万万没想到,对方只搬了这10箱东西,房间里还给刘女士剩了不少东西。(5月9日 1818黄金眼)
从语言学角度审视,商家的话术堪称“误导典范”。将“提供10个纸箱”这一辅助服务,偷换概念为搬运范围的限定,通过文字游戏来蓄意扰乱消费者认知判断。这种套路在行业内早已是屡见不鲜。之前央视财经就曾曝光,部分搬家公司通过仿冒知名品牌,在平台上以“低价套餐”吸引受众,实际上门的却是搬场“李鬼”,他们搬运时总以各种名目,强行加收包装费、工时费、位移费等,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是市场均价的四五倍,甚至以扣留物品相威胁,对被害人实施言语恐吓等。这本质上都是一场场精心设计的消费欺诈。
搬家行业乱象丛生的根源,是服务标准的缺失。不同于餐饮、快递等成熟行业,搬家行业这类低频的新兴消费服务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服务细则、质量标准和价格体系。商家在宣传时对搬运范围、收纳具体流程、额外收费条件等关键问题要么含糊其辞、要么避而不谈,导致消费者在选择服务时如“盲人摸象”。这种不透明的市场环境,无疑为不良商家以欺诈谋利提供了温床。
而监管的滞后与疲软,更是让行业混乱雪上加霜。面对频繁出现的消费纠纷,相关部门多半停留在事后的调解,而缺乏对违规商家的长效监管和严厉惩处。一些被曝光的“黑心公司”,缴纳少量罚款后改头换面,即可继续行骗。违法成本如此之低,行业的不正之风又岂会不愈演愈烈?
破局之道,还需从重塑行业信任体系入手。首先,建立动态更新的服务标准数据库迫在眉睫。不妨借鉴电商平台商品参数标注模式,要求商家在服务页面明确标注基础服务包含项目、额外收费明细和物品损坏赔偿标准等信息,并引入第三方进行服务认证。其次,构建消费者主导的评价机制,打通平台评价与政府监管系统,对投诉率超过阈值的企业自动触发资质复核程序,以此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此外,推动行业协会制定搬家服务价格区间,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合理的价格参考,遏制恶意低价竞争与坐地起价。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吹哨人”制度,鼓励企业内部员工、合作方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并给予实质性奖励。同时,试点“服务保证金”模式,要求企业在开展业务前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让消费者权益有实质性的保障。只有让违规成本高于违规收益,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行业生态。
“躺平式”搬家理应是提升人们幸福感与便利度的新产物,不该沦为商家投机取巧的新手段。唯有打破语言迷雾、填补制度空白,才能让“躺平式”服务从营销噱头回归服务本质,实现让消费者“躺得安心”的承诺。也只有消费者感受到安心了,企业才能真正站稳脚跟,行业才能迎来持续的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罗婧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