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5月13日,江西公安部门公布了一起印制假币案:抚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民警连续接到了多起群众举报,称市区内有人在使用假币。报案人所在的经营区域大多为乡村的集市。警方锁定了有多次使用假币的何某龙、徐某花夫妇。两名嫌疑人落网后,警方在其家中查获了制作假币所使用的油墨、打印机、裁纸刀等作案工具。随着何某龙夫妇的到案,更多印制假币并销售的细节浮出水面。他们基本上是每天印多少花多少,不留存假币。(5月15日 《现代快报》)
在扫码付款成为主流消费方式的今天,人们似乎逐渐淡忘了与假币“斗智斗勇”的记忆。然而,江西警方破获的何某龙、徐某花夫妇印制假币案,却如同一记警钟,提醒着我们:即便纸币使用频率大幅下降,假币鉴别知识与防范意识依然不可或缺。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持续攀升,大量交易通过电子钱包、银行卡等非现金方式完成,人们接触纸币的机会大大减少。甚至连银行从业者、商户等传统假币防范的“一线力量”,也因业务重心转移而放松了警惕。但假币犯罪并不会因支付方式的改变而消失,只是减少了,而不是没有了。相反,在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老年消费群体中,假币依然暗流涌动,伺机侵害群众利益。当人们习惯了“一键支付”的便捷,却忘记了假币鉴别这一基本技能。
强化假币防范意识,在数字时代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老年人、偏远地区居民等群体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较低,依然依赖现金交易,他们更容易成为假币犯罪的受害者。普及假币知识,就能为这些群体筑起一道安全屏障,让他们在享受现金交易便利的同时,免受经济损失。而且,对于经常使用电子支付方式的人来说,也会因为“经常不使用纸币”,偶尔“接到纸币的时候”也会放松警惕,不像以往的警惕性高了。
普及假币鉴别知识,需要多方协同发力。金融机构作为防范假币的主力军,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网点宣传、社区讲座等形式,向公众传授假币鉴别技巧,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纸币使用得少了,恰恰最容易让人们的警惕性降低!
数字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传统的安全防范技能。假币防范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长期坚守。只有让假币鉴别知识真正“入脑入心”,让防范意识成为每个人的本能反应,才能在现金与数字支付并存的时代,守护好我们的“钱袋子”,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安宁。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