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诗棋(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广东肇庆多所民办高中被曝以“学籍挂靠”“中职替代”“代迁户籍”等手段违规跨市招生,并收取高达6万元的“学籍管理费”,甚至年检不合格的学校仍在招生。面对这一现象,肇庆市教育局虽表态将核查处理,但事件背后折射的教育资源失衡、监管漏洞与家长焦虑,仍值得深刻反思。(5月23日 《重庆晨报》)
从事件本身来看,涉事学校所谓“先在当地读,高二转学过来”并收取6万元费用的操作,明显游走在政策边缘。按照正常的教育招生流程,学生入学应遵循学区划分、考试录取等公开透明的规则,而该校这种私下交易、高额收费的招生方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教育生态。这种行为看似巧妙利用规则缝隙,实则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公然挑战。
更深层次来说,学校的“擦边”招生行为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本就稀缺,一些学校通过不正当手段提前锁定生源、收取高额费用,使得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在教育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区域间、校际间的教育差距不断拉大。这不仅影响个体的教育机会,也对整体教育均衡发展带来挑战。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依靠“选拔优质生源”来打造表面的教育成果。这种“擦边”招生行为也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当学校将精力放在如何钻政策空子、招揽所谓的“优质生源”上时,必然会忽视自身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教育主管部门介入回应后,除了对涉事学校进行相应处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完善招生体系。一方面,教育部门应进一步细化招生政策,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加强对招生过程的全方位监管,让招生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违规招生的问责机制,对违规学校和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震慑。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容不得半点践踏。每一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各方共同努力,筑牢教育公平的防线,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彭诗棋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