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铲除“吃空饷”的毒瘤需多管齐下

来源:红网 作者:杨维兵 编辑:易木 2013-08-12 00:00:23
时刻新闻
—分享—
  2012年以来,沛县胡寨镇教委6名分流教师未到岗到位,3名在编教师被其他单位越权借用,9人均违规领取包括绩效考核工资在内的财政工资,违反人事管理规定,不在岗在位履行工作职责,属于“吃空饷”行为。(8月11日新华网)
  
  “吃空饷”现象由来已久,已成为一些地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种普遍现象,被媒体曝光的案例屡见不鲜,“偷吃”空饷者不乏教师、公务员,且“偷吃”名目多样、花样不断“翻新”。据媒体报道,去年同6月,四川、重庆、湖南等7个省(区、市),清理出“吃空饷”7万多人。按照每人年均消耗5000元至2万元计算,年财政支出将在3.5亿元至14亿元之间,已成为一笔不可忽视的财政负担。当然,这一数字只是部分省市的部分数据,还有数目庞大的“吃空饷”人员隐藏在幕后,记者帮他们计算的年均消费金额也属比较保守的。如果真正开展一次清剿“吃空饷”人员的运动,得出的人员数字和消费金额估计会十分惊人。
  
  “吃空饷”者的大量存在,不仅严重增加财政负担,而且败坏着的社会风气。一是对在职人员不公平。只占编制不做事,只领工资不干活,让在职人员工作量增大,心里的怨气增加,攀比心理滋生,长此下去,不利于国家公职人员队伍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对纳税人不公平。“吃空饷”者的工资和福利全部来自于纳税人,一个没有为纳税人做出贡献的人怎么能随便拿纳税人的钱呢?这是对辛辛苦苦贡献税收的纳税人最大的不公平。三是对公平正义的社会原则不公平。公平正义是各级党委政府正在努力维护和构建的社会原则,“吃空饷”,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违反了这一原则。如果任由此现象蔓延,将对本就脆弱的公平正义环境产生巨大冲击。
  
  一些地方“吃空饷”现象久拖不决和无法根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不科学、不规范、不透明、不合理。因此,堵住“吃空饷”者的嘴,必须完善行政事业人员的管理制度。相比较而言,公务员群体管理要规范一些,“吃空饷”现象主要集中在那些已退居二线,但又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人群身上。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要在短时间内想出一个十分周全的解决办法,估计比较难。对于事业单位的“吃空饷”现象,大多表现在人才流动方面,比如教师队伍。现在很多地方都办有收费比较高的私立学校、贵族学校,这类学校每年都要招聘一些优秀教师。由于工资待遇好,很多教师都会放弃原学校的“档案”去应聘,部分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团体利益考虑,不上报教师流动的真实情况,从而造成“吃空饷”人员越来越多。
  
  彻底铲除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吃空饷”毒瘤,根治仍在蔓延的“吃空饷”现象,相关部门必须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人才流动制度,对每一名事业单位人员实行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管理方式。凡是未经组织同意擅自离开单位者,立即上报相关部门注销编制、停发工资。同时,还要加大公开曝光和有奖举报力度。对于那些包庇、纵容“吃空饷”现象的单位和主要责任人,纪检监察部门要严厉问责,并在媒体曝光;对于那些积极举报“吃空饷”者,组织人事和财政部门要在切实保护举报者的情况下给予重奖。只有以强大的信心与决心,通过多途径、全方位、深层次的堵塞制度漏洞、规范队伍管理,才能将影响极坏的“吃空饷”现象从源头上杜绝!
  
  文/杨维兵

来源:红网

作者:杨维兵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8/12/310904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