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的号召。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兴衰不仅关系着人民的温饱,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历史上旱灾给我国人民带来过灾难。据统计,我国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发生过较大的旱灾1056次,平均两年一次。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严重水旱灾害,造成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特别是今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库塘干涸、河水断流、田地龟裂、漫山遍野一片枯黄”,南方旱灾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受灾损失之重,令每一个国人震惊。然而更令人们意想不到的是,风云突变,“旱涝急转”,暴雨又使部分干旱严重的地方转为水灾,让人们雪上加霜。
无论是“旱”还是“涝”,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幸,从中暴露出了我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是鱼米之乡、农业大省,流传着“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的俗语,可见水利对农业的影响是何等重要。正如徐守盛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结合我省的省情、水情实际,无论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化解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都离不开水利的大改革、大发展。”近几年湖南省各地连续出现的干旱或者洪涝,许多地方造成歉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没有意识到兴建水利设施的重要性,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落后。因此,农田要想夺高产,没有较好的水利设施不行,加大水利投资、推进水利建设已刻不容缓,成为当务之急。
有人把政绩分为“显绩”和“潜绩”。水利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因与水有关,既是“潜绩”,也可以称为“湿绩”。《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淮南子》说:“高者必以下为基”,强调的都是基础的重要性。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基础性工作是否牢固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着决策的科学与否和事业的兴衰成败。水利建设这项工程,具体琐碎、周期长、见效慢,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样的“湿绩”,湿的是农田,润的是群众的心田,如果抓好了,“工程”就变成了“功臣”,“湿绩”就成了一种“实绩”,而且是赢得民心的最大政绩。
近年来,GDP成为重中之重,立竿见影的效益成为投资首选,大多数的地方政府盯着商业开发,他们着眼于“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热衷于盖大楼,建工厂,无暇或是不愿、不屑顾及对GPD和政绩贡献不大的农业。而水利部门同样出于效益的原因,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农业用水缺乏投入。更令人担心的是,由于过度开发,我国许多河流的水质严重污染;下游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一些河口的近海海域生态退化……他们忘了“无粮不稳”,“农,天下之本”,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由于不科学的政绩观的影响,不少领导干部往往在当前与长远、基础和现实、显性与隐性方面做权衡时,做出了错误的决断。所以也出现了得了政绩、毁了基础、失去发展的不良后果。
当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领导干部更要抓好基础性工作。徐守盛曾在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但不能简单以GDP增长定升迁。因此,大干水利、大兴水利的干部应该得到表彰和重用。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把抓水利建设作为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党政主要领导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对水利的所需所求所盼,研究解决水利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湖南“天下粮仓”的地位,也才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文/吴展团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