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何以变“捧场”?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艾伦 2013-12-22 00:04:35
时刻新闻
—分享—
  12月19日上午,中原工学院的近百名大学生接到通知,参与该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一个“社会实践”。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被带到一处工地,分发了安全帽冒充农民工,在寒风中站了两个多小时,迎接公司领导的视察。(12月21日《大河报》)
  
  客观而言,大学生们主要还是因为不明就里,让一次貌似名正言顺的“社会实践”,变成了冒充民工参与演出的“捧场”戏码。就此来揶揄大学生“很傻很天真”,指责大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别有用心”,把板子全都打在他们身上,其实不公平。
  
  直接“出卖”大学生们的毕竟是现场组织方。本来是一家商贸中心的誓师动员大会,项目承建方为了逢迎参加典礼的“领导”,才找了大学生当“群众演员”去烘托气氛。组织方如果事先没有说明,即便付出了一定代价,承诺了一些条件,终归还是隐瞒欺骗了参加活动的大学生们。
  
  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百名大学生并没有受到强迫,都是自愿参加。事实上,学校对参加社会实践也有明确的要求,参加了这次“社会实践”,一来可以得到一个“社会实践”的证明,二来又能够在学校的星级评定上获得加分,“名利双收”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吸引力很大,才会有踊跃的参与者。
  
  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当做是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而大学生“社会实践”之所以会出现跑偏走样,主要还是源于有些学校无意识地把“社会实践”工具化。现实中,有些大学只把社会实践的报告、证明作为依据,并且把社会实践拔高成大学生毕业的一项考核要求,难免会有大学生为了“过关”而敷衍应付。
  
  可见,为了完成学校的社会实践要求和任务,成为有些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初衷”,从而也给了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以“可乘之机”。
  
  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受骗上当”的事例中,需要反思的问题是,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究竟该如何培养?越来越同质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能让大学生蜻蜓点水似的冒个泡、出出场,自身得不到锻炼提高不说,反而会沾染上弄虚作假的坏习气。
  
  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再变异,回归正道,首要的还是大学必须修正培养学生的方式,不能一味地强调人人参与,因此太过脱离大学生的个人差异和专业差别。最好把大学里各种专业机构和学生社团的功能结合起来,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才能避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变成“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尴尬。
  
  文/寇军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2/22/323194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