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央释放出“单独二孩”政策的信号之后,能否解决劳动力问题、养老负担能否得到减轻、中国经济是否重新获得增长动力……种种争议从未停止。不管如何,“单独二孩”政策已然落地,眼下有不少人呼吁要健全公共服务,来应对该政策可能造成的影响,为符合条件的家庭提供方便。但是,相对来讲,独生子女家庭也不能因此而被遗忘。
计划生育实施几十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地遏制,这离不开独生家庭所作出的伟大牺牲。之前,有钱者,缴纳社会抚养费可生二胎,甚至是多胎;没钱者,面对生育子女成本的增长,只得放弃生育,这显然有失公平。可如今,当这部分人符合条件了,很多却已经不能生育了,甚至有些人的独子都有独子了,这怎能不让人感叹:早点干吗去了?
所以,推行“单独二孩”政策,应当给予独生家庭补偿,尤其是那些失独家庭,更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一者,这是对为遏制人口增长、为计划生育做出过巨大贡献独生家庭的尊重;二者,不少省份启动“单独二孩”新政都设置了生育间隔,这无非是担心政策松动后会出现人口暴增,那么给与独生家庭一定的补偿,正可以采取激励措施,从而消除人口暴增的隐忧。
在此语境下,国家就必须要在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对独生家庭实施政策倾斜,在这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物质补偿,这也就不得不提起独生子女奖励费了。让人尴尬的是,自从1982年《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实施以来,各地制定了每月5元的补偿标准,给予独生家庭,而截止到2013年,全国现行独生子女奖励标准最高的上海为每月30元,可见,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一标准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和物价提高而实现同步的增长。
由于社会抚养费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征收社会抚养费高达200多亿,一头是社会抚养费不断增长,每年巨额社会抚养费不知去向,另一头是对独生家庭的补偿标准30多年没有明显变化,这让谁觉得会是公平的呢?倘若从每年征收的社会抚养费中抽出一部分来补偿独生家庭,这种激励效益或许还会明显一些,对这部分计划生育的牺牲者来讲也公平一些。
历史证明,任何一次社会变革,其背后必然伴随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争斗。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0多年来,其对中国,甚至是对世界的贡献都是可以看到的,而随着中国具体国情的改变,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但是不管如何,其背后的利益牺牲者都应该得到补偿,这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推行,必须要做到兼顾公平,对那些曾经的利益牺牲者给予补偿,而对于那些独生家庭,决不能被放置在这个社会被遗忘的角落。
文/张松超
来源:红网
作者:张松超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