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扩招不如抓“小”

来源:红网 作者:苟云川 编辑:艾伦 2014-03-30 00:08:09
时刻新闻
—分享—
  昨天,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称,今年将适度降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在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3月29日《京华时报》)
  
  在我国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一个村子能有一名大学生就是整个村子的骄傲,这个家庭也从此在村子里有了地位。这样的现象体现了该地区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教育部也正是出于对农村贫困地区人才的重视才制定此政策。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人才的问题。
  
  首先,提高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势必将重点大学的门槛向农村贫困地区降低,这样一来就将某些学生硬拉入重点大学。他们从小接受低质、封闭式教育,基础差,与城市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将他们放入起点较高重点大学,难免会产生自卑感等负面影响。
  
  其次,将农村贫困地区成绩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学生全部拉入重点大学,极易容易导致该地区的人才流失、人才脱节。试想,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毕业后谁不愿意留在北上广?谁还愿意再回到大山里面的贫困村子?
  
  笔者认为,解决农村贫困地区人才问题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抓起,同时将此政策向除部属高校外的其他高校放开。1986年4月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的九年义务教育正是体现我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义务教育法》颁布后也逐年得到了层层落实。但是仅靠这样一个政策来推动我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学校数量和教学质量着手。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增加学校数量,同时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做到让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学上,能上好学。
  
  提高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优等生来说确实是一个走出大山的好机会,但是在这样的贫困地区优等生又有多少呢?再者,没有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而无法进入二本、三本院校,从此进入打工者的行列。试想,如果能有和进入重点大学一样的机会进入二本、三本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那么农村贫困地区就能形成人才梯队,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的人才问题,进而缓解贫困程度,缓解我国的贫富差距。
  
  文/苟云川

来源:红网

作者:苟云川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3/30/331071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