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云波水里霞,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广袤的洞庭湖孕育了举世瞩目的湖湘文化,也养活了无数湖湘儿女。而今国家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洞庭湖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不仅有利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的融合,更是对“中三角”战略的推动,甚至对于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路径、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来说,也都是一个天大的利好。
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虽然出台,如何落实这一宏伟蓝图就成了事情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吼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再怎么叫嚷若是没有落实也是白搭,没有任何效果,反映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也是如此。而可想而知,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要建设好一个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多达2200万的大湖经济区,就绝对离不开各个领域的紧密合作,离不开数万万民众的扎实工作、真抓实干。
其实,看似问题千头万绪,抽丝剥茧之后,脉络也甚为清晰。首先来说,要建设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就应加快解决血吸虫病、城乡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这是因为,“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历史上洞庭湖区渔民曾深受血吸虫病困扰,湖水被感染成了“毒水”,一些民众的饮水都成了问题。不过,近年来湖南加大投入,在遏制血吸虫病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这也是众所目睹的事实。如今借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设立的春风,我们更应再接再厉,在最大程度上解决这一困扰湖南发展的顽疾,让民众真真正正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也是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必要因子。先来看一个客观事实,就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虽然地域宽广,矿产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差强人意,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甚至仅有5964.9亿元。并且,整个区域内,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也日益成为突出的阶段性矛盾。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倒逼着我们要将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作为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紧迫任务。
当然,要建设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就不能忘记城镇化这一“法宝”。因为加快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全新转换,能够有效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对此恐怕任何人都不会怀疑。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仅能让处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潇湘人民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甚至还能提高其收入水平,早日实现“小康湖南”,怎不值得我们倾力而为?
不仅如此,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更可谓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遵循比较优势理论,走低成本、低价格的路线,这尽管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却使得资源、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对此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就曾多次强调过:“不能要带血的GDP”。而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已经获批,我们更应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在国家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勾画出“大湖蓝图”之际,若我们能实现“四个加快”,即加快解决血吸虫病与城乡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和谐人水新关系、现代产业新格局、统筹城乡新福地、合作发展新平台,就必能实现洞庭湖区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为“中国梦”湖南篇章的实现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雪花飘
来源:红网
作者:雪花飘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