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火锅店、小吃店为了吸引顾客,大肆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一些调料店在公开售卖,网络上罂粟壳销售市场也已经形成。(10月31日《现代金报》)
在“吃货”遍地的今天,大家对美味的需求也日渐扩大。有些人在某家餐馆里吃过某种饭菜后,对其“给力的味道”念念不忘。于是,多数消费者会认为:这老板厨艺如此之高,肯定有什么独家技艺或传家秘方。但少有消费者会去注意:此“秘方”是否非彼秘方,美食队伍中是否存在“瘾君子”?
罂粟壳,这个学名公众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对它所含的成分吗啡等生物碱类物质应该并不陌生。罂粟是提炼鸦片等毒品的原料,虽说罂粟壳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纯度不及鸦片,但是如果人们长期食用含有罂粟壳的食物,可能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成损害,甚至会出现内分泌失调等症状,具有潜在的吸食毒品的倾向。
一想到这种“食品里的鸦片”有可能就潜藏在我们生活中,就有人抱怨食品市场监管不力。是的,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所言,添加罂粟壳成为一些餐饮店的“潜规则”,折射出我国食品市场结构失调的问题,同时还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短板。
但问题是,当公众过多地将视线聚焦在监管方面的短板上,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消费者自我防护意识的缺位?
店商作为第一层消费者,为了揽客而买罂粟壳;食客作为第二层消费者,为了享受美味而“被吃”罂粟壳。在这个过程中,两层消费者作为市场的主力军,存在着认识上同类盲点:既然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你能用我就能用,你能吃,我也能吃。商家在利益驱动下从众,没有意识到其中的违法本质,即便意识到也被“法不责众”的投机心理所迷惑;而食客则不觉得罂粟壳这一“秘方”有多大危害,因为吗啡是一种精神科药物,合理使用是有药效的。
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断绝需求的前提是消费者要消除自身的消费盲点,更要加强鉴别能力和法律意识。食客在美味方面过重的偏好,而自身警惕性的不高,鉴别的欠缺,致使罂粟壳的泛滥使用。
治病除根,要想根治食品市场的问题,说白了,法、执法人员和消费者必须三方齐到位。而消费者作为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的反馈者,应当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积极发挥自己在其中的作用,让法着陆,不留死角。
文/雷彦鹏
来源:红网
作者:雷彦鹏
编辑:宋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