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名叫“施乐会”的慈善组织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这家自称为“中国首家全透明网络慈善”施乐会,被指长期、多次向申请受助者收取高额的网页置顶费,该项收费被叫停后,现在仍在收取,官方称审计无问题。(11月8日中国广播网)
施乐会会长方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施乐会确实向受助人收取过置顶费,但辩称今年5月就不再收了。而对于受助者在5月后的部分打款凭证,方路则表示,“可能是已经离职的客服人员的个人行为”,并表示,“没有谁规定做慈善必须是无偿的”。
这番话或许透露出两个信息,一个是5月份以后收置顶费的行为,属个人行为,非施乐会所为。而“可能是离职的客服人员”所为,比用“临时工”进行危机应对,更“理直气壮”。再一个是说施乐会不同于纯公益性慈善组织,是一个有偿服务平台,算是正式亮明了施乐会商业公司或用商业手段做慈善公益的真实身份。
但这就与其创办初衷不相符合了,甚至有以做慈善之名,行赚钱之实的嫌疑。而收取数倍于受助人实际受助金的置顶费,已经让施乐会的“双面人格”昭然若揭。
施乐会,开办之初,开宗明义地宣称自己是经注册获得合法资质的社会团体,是“全球首家全透明化网络爱心平台”,会“确保每笔善款公开、透明、直接、及时、全额到达受助人手中”,办会的目的是为慈善事业添砖加瓦……(这是施乐会官网上的宣传用语)。
“置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将更需要得到捐赠的人甩到网页后面,面临失去机会的困境,这显然损害了公平原则,违背了“网络爱心平台”的慈善初心。而一位受赠的建筑工人周先生说,他通过施乐会两次求助已获捐21万元,但刨去置顶费,实际拿到3万元。这让公众从哪看得见施乐会“确保每笔善款公开、透明、直接、及时、全额到达受助人手中”?
商业的就是商业的,公益的就是公益的,施乐会到底属于“商业”还是属于“公益”,都不是问题。借助于商业手段做慈善,也不是问题。作为“中国首家全透明网络慈善”,在近年来慈善业广受诟病的今天,公众对于施乐会有着足够的宽容和期待。如果为了支撑网站运行,确实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完全可以把话说在明处。
当然,这也要求施乐会在“确保每笔善款公开、透明、直接、及时、全额到达受助人手中”的同时,也要确保每笔收费都“公开、透明”,而不是进行选择性“公开、透明”。
慈善危机的应对,必须重回爱的初心和公平原则。施乐会正确应对置顶费这场公共危机的正确办法是,揭开面纱,向社会亮明自己的商业属性或公益慈善借力商业手段的身份,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一再受伤的中国慈善,再也经不起新的伤害。
文/印荣生
来源:红网
作者:印荣生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