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3年前弃北大读技校的周浩。(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首先请别把高校教育一棒子打死。“弃北大读技校”新闻甫一推出,立刻有评论习惯性地把高校教育狠狠地踩在地上,他们举出大学生室内开关都不会用、把水稻当韭菜等老生常谈,知识无用论瞬间甚嚣尘上。
在本领恐慌的年代,高校教育的身上必然会有时代的招呼。从近来高校改革倾向于职业教育的趋势来说,政策制定者是有这方面的考虑的。然而,习惯性地口诛笔伐,也会让教育改革有着矫枉过正的风险。
大学生回炉到技工学校早已经不是新闻,在市场起到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教育生产线提供的人才产品,将最终得到市场的检验。而一直以来,人才需求市场的冰火两重天早已经是见怪不怪:本科生就业碰到专业和需求的瓶颈,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人才的用工荒中度日如年。所以,已有很多本科生先知先觉地进入到技工学校,用再充电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就业本领。
而周浩的行为,完全不属于市场倒逼的结果,在他的身上体现的矛盾是“兴趣和父命”。如果当初周浩家长听从他本人的意愿,选择去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用实用性强的操作课程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发挥,或许就没有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剧情发展。而周浩父母的理由是“高分不报考北大就是浪费”,在这样强硬又世俗的语境下,周浩本身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选择性。
虽然事后周浩用“弃北大读技校”来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但绕过的弯、浪费的时间成本不可谓不大。在新闻中也可以得知,周浩父亲也是在大学工作,对于大学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自然心中有数。在孩子已经表现出强烈的渴望实践操作的意愿之时,如果仅凭着学校名气而进行“拉郎配”,其结果很可能就是南辕北辙。
当然有个大前提就是,每个高考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很多都不可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私人定制”。大学专业的设定都是宽口径,学术教养和素质培养是放在第一位,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进行金字塔式的传道授业。这其中,家长会用跨越式的眼光看到四年之火的就业和人生前景,却忽略到大学课程和子女的磨合。这种把主要的被教育者意愿排查在外的“间隙配好”,恐怕也需要好好问责一番。
文/谢伟锋
来源:红网
作者:谢伟锋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