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长江日报头版报道了来自长江救援志愿队的事迹和配评。第二版的长江志愿救援队名单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公布的112个志愿者名单中,50岁以上的有96人,其中60岁的有35人,49岁以下的只有16人。
仅就一座城市市民的生命安全来说,履行保卫职责的,应该是数以万计的公安和交通警察。如果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他们是主力军,那么值守在两江四岸的这个救援群体,无疑是市民安全边界的守护神。更重要的差别,后者的公共关怀是义务奉献。今年,他们从波涛汹涌中救起200多人。
称他们为老年人,一是从属于媒体语境中常见“五十岁老汉”的尊重,二是因为普通人年过半百,似乎不宜以“青壮年”相待。从个体而言,他们不是在为接媳嫁女而操劳,就是在家中等候儿女归来;从群体而言,他们大多退出职场主力,在基层和社区,主要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然而,这个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时有偏颇遭遇。
最近不少人接到物价调查电话,问了日用品问电器,问了奢侈品问服装,最后查你的年龄,扔出“我们的调查针对50岁以下。”年过半百的受访者难掩羞愧,而来电者消费了你的诚意,却没有丁点歉意。后来,有老者干脆告诉对方,我不是你们调查的对象。
公所周知,商家做广告搞营销,搞定年轻人,或者说搞定小孩,就拥有了市场。但这不应当是让市场调查如此蔑视老年人的理由。如果说老年人不能决定市场物价,难道他们也失去了评判物价的资格吗?
老年人被边缘被漠视有许多原因。如一段时间媒体聚焦的“为老不尊”,引发“坏人变老”的谤议。从而出现了街头摔倒的老人,只要清醒,就要呼叫“我不讹人”。在中国快速进入老年社会时,政府正面准备不足,却被不良商家趁虚而入,把老年人当作诈骗的对象。与物价调查让老人走开联系起来,“边缘”伴随着“污名”和“奴驭”,是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年龄歧视。
少年强,则中国强。但我们有很多理由说,看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你只要看看这里的老人,就可以预测这里的未来,因为有什么样的老人,一般就会有什么样的儿孙。对于一个历史悠久市民世代繁衍居住的城市来说,无出其右。
在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祖先是应该接受祭拜的,老人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即使老人们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也应该处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态度,没有理由边缘他们甚至戏谑他们。对任何群体,我们都应该理解和接受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看到他们的主流与亮色。
以老年人为主体的长江志愿救援群体,足以让年轻人高山仰止,让这座城市骄傲。一份寸土寸金的报纸版面,拿出首版和二版两个整版,首次全方位定格和展示这个守候城市“边界”的老人群体,树起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我们读者也向这份报纸表示敬意。
文/易国祥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