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离开家乡后,23.6%的受访者经常讲方言,50.7%的受访者只是偶尔讲,22.1%的受访者几乎不讲。保护方言,58.0%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应首先了解方言的意义和价值。(7月31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有56个民族,有多种不同的语言。再加上各民族内部的居住区域的不同,也形成一个民族讲多种方言的现象。即使是紧邻的村落,也会出现不同的方言。这些方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也呈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但是,由于现在人口流动性大,我国在广泛推行普通话教育,致使一些流动到外地的人口,已经不讲方言,即使是父母还会方言,而考虑到孩子的语言教育问题,往往很少主动教育孩子学会说当地方言。正如中国青年报调查的数据显示,偶尔讲或几乎不讲方言的占了72.8%的比例。这说明,方言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淡化,也是中华传统语言文化在逐渐地流失。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作为标准语的普通话之外自然存在着丰富的方言,构成了参差多样的语言生态。由于各个方言之间差别巨大,给我们的交流造成了困难,推广普通话列入推进国家发展的一项工作。但是,普通话和方言并不是非此即彼、有你没我的对立关系,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对方言进行排挤和限制。尤其是,方言作为普通话保持生机与活力的一个源泉,也一直在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讨说法”、“大忽悠”、“不折腾”等方言得到广泛应用、被主流媒体接受并成为普通话的一部分,便是最好的证明。让方言能很好地传承和保留下来,就是要让会讲方言的人不要排斥讲方言,尤其是父母要主动教授自己的孩子学会讲方言,才能保证方言的代代相传。
保护方言既是保护文化记忆,也是保护汉语的生命之泉。有的家长和学校认为,讲方言“老土”、“不文明”,学了方言就学不好普通话和英语。这样一来,方言就成了负担,讲方言的孩子成了“坏孩子”。事实上,掌握了方言的孩子一样可以说好普通话。虽然有些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发音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孩子讲普通话发音标准问题,但我们要认识到,方言和普通话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只要营造恰当的语言环境,孩子们在多语言环境里学习双语、三语都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及时调整思想观念,仍然坚持不愿意教育下一代学会讲方言,再经过几十年,会讲中华民族方言的人就所剩无几了。因此,保护方言要成为官方推广传统汉语言文化的重中之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习方言的积极性,这对方言的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方言只有在使用中才能焕发生命力。国家职能部门要建立起保护方言的相关制度规范,让讲方言不再是一种“不文明”现象,更不是讲方言就意味着“老土”。而且,在当地的小学和幼儿园,更要广泛开展方言教育。幼儿时期掌握了方言,到老都不容易淡忘。保护方言的重要阵地就应当是幼儿园和小学,学校要适当开设一点方言课,哪怕是一周一两课时,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不在本地居住的父母,也要在家庭教育中,教会孩子学会说方言,习惯用方言与孩子进行交流,这是保护方言最为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如果在幼年打下方言基础,孩子掌握这门语言就容易得多。另一方面,这能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说方言不用害羞、害臊,这种观念的转变是相当重要的。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给方言留下生存的空间。所谓“留下生存空间”,并不是要推广方言,而是要坚持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化,就要从日常生活中讲方言开始,积极保护好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唯有学会了讲方言,才能让方言得到传承。
文/林志干
来源:红网
作者:林志干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