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要不比吃喝穿戴、主动分担家务、不说谎不作弊、会自护懂自救……27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对中小学生提出上述具体行为规范要求。此次新修订的守则与2004年发布的守则相比,虽然由10条简化为9条,但内容更为细化,字数也多些,共282个字,让部分受访市民直言新守则更接地气。(8月28日《新京报》)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从征求意见稿开始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此次赶在9月开学之前发布修订版,官方用意明显,希望新版守则能更好地规范学生行为,帮助家长、学校更好实施地教育,良苦用心诚可嘉。
然而,盘点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大事件可见,未成年人暴力以其手段之残忍、暴发之频繁,注定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群殴、侮辱、裸体照,未成年人犯罪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开始越发频繁地呈现在社会面前,这样的一种情况让新版的中小学生守则的发布有了一种应景地效果。
新版守则的特点明显,增加远离毒品、心理健康、网络安全等内容,更具操作性,被赞为“接地气”。但守则发布之后,如何让守则内化于学生,则显得更为重要。
未成年人的教育家庭和学校无疑是重点,但近年来面临的问题恰恰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出现了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增加,家庭教育要么太松,甚至干脆缺位,今年媒体接连报道出来的网络暴力事件,主角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重分轻德,随着师生暴力冲突的增加,有些学校对学生不敢管不愿管也时常出现。
更重要的是,随着网络的普及,未成年人过早地接触不设防的社会,色情、毒品和暴力进校园已经是事实,某些地方校园黑帮的滋生,甚至出现了逼迫少女卖淫的恶性事件。
我们不否认中国教育的进步,但也不能掩盖问题的存在。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未成年人学好守则呢?城市的教育展示出来的一面现在似乎已经光鲜,但偏远的乡村和山区,教育的质量还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好,前段时间的刷屏的大凉山区,让人揪心的正是城乡对比下的巨大反差。
新版守则无疑更具时代性,但好的制度更需好的执行,学生品德的培养应该外修于形内修于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参与缺一不可,新版守则已经公布,但想要这一片好心不被束之高阁,恐怕还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
文/梁云风
来源:红网
作者:梁云风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