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掌握和提升基本生活技能,今年电子科技大学全新开设了一门烹饪公选课程《知味》,专门给同学们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烹饪原料知识,教同学们川菜的制作工艺,包括四川的风味小吃。(9月4日《华西都市报》)
电子科技大学开设烹饪课,这是“不务正业”吗?非也。看似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专业课学习之余,以自由选择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基于生活技能的选修课,这正是适应素质教育、接轨现实社会的有益尝试。或许,这样的课程能在大学就培养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实用者,比起以往缺乏动手能力和生活适应力的毕业生来说,如此培养不仅不是“不务正业”,而且堪称“当务之事”。
或许,有人会认为把学烹饪当成大学教育的“当务之事”,过于偏激了。然而,从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呼唤和毕业生“高分低能”的角度讲,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真的很有必要。众所周知,大学的存在是为给社会培养人才,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遗憾的是,最后一项的“劳”,也在现实教学中处在了“最后一位”。这就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严重不足,难以适应社会甚至家庭生活的需要。据报道:广西柳州的一所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连煤气灶打火都不会,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时代,越来越多的下一代在家庭中扮演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角色。由此看来,学生动手能力的缺失,亟需大学通过素质教育来“补位”。
教育要为每一个人提供“生活通行证”,这是大学素质教育的责任使然,也是促使毕业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前提。从高中上来的大学生往往都是“拼分族”,可能有满脑子文化知识,却鲜有动手能力,这对于两三年后就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个“短板”。况且,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其关键一点就表现在大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弱。而这一问题,与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教育改革要与社会需求接轨,开设以培养生活技能的选修课,让“劳”成为大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生活选修课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这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就开设了“科学与烹饪”公开课,笔者以此举例,并非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而是说开设包括烹饪在内的生活技能课,同样适合中国国情。如今,国内一些学院设置的烹饪、熨烫、茶艺、插花等贴近生活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我们要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和做法,广泛开设生活技能课,以“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爱好自由选择,如此,大学生在毕业后,或许还能成为某一行业技能的“状元”,这比单纯的分数“状元”要实用得多。
其实,大学开设劳动技能课,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比如:近年来,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事件频见报端,引起社会对大学生安全的广泛关注。对此,郑州大学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女子防身术课程”,受到女同学的追捧,有不少同学前来“蹭课”,这一课程还曾获得全国大学素质教育优秀通选课。可见,大学除了专业知识,还有很多技能需要培养,这就需要教育部门认真分析,准确研判,有预见性地设置生活技能选修课,防止毕业生成为无能的“书呆子”。
“不会炒菜的学生不是好毕业生”,这是一句网友的调侃,虽然有些偏激,但对我国素质教育滞后、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家庭生活能力差的现状来说,却是一种另类的警告。教育是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服务的,大学有必要顺势而为,开设关于生活技能的选修课,这是社会所需、教育所需、家庭所需,切不可等闲视之,更不能当成大学教育“喧宾夺主”的附属品。
文/张宗辉
来源:红网
作者:张宗辉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