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地铁,同样是不文明行为,同样是死不认错,虽然舆论汹汹,虽然饱受道德指责,但“凤爪女”和“咆哮女”都火了。因为火,“凤爪女”的身价不降反升,在某公司年会上还成了表演嘉宾,据说现在的预约已经排到年后。好了,道德舆论的谴责不但没有起到激恶扬清的作用,反倒成了一些人的成名“利器”,成为一些人获取利益的资本,这令人始料不及。炒作“丑恶”者获取了额外收益,“凤爪女”们成了心态阴暗者模仿的“范本”。
度娘告诉我们,所谓眼球经济就是依靠吸引公众注意力获取经济收益的一种经济活动,在现代强大的媒体社会的推波助澜之下,眼球经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活跃。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惊人之举,“荷兰青年向街头华人抛洒奶粉”事件、“女子救人被狗咬”事件等等,这些事件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无一不是用来博人眼球的,他们利用的都是人们的某种心理,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而获取不当利益。
无一例外的是,炒作“丑恶”者都获取了额外收益,受到惩罚的几近寥寥。就拿“凤爪女”事件来说吧,女主角态度强硬,死不认账,任你风吹浪打,任你道德谴责,反正我就意识不到我有任何不妥,反正我“红”了,我还从你们的万千谴责中获益了,且获益良多,社会能奈我何,规则与道德又能奈我何。当个体的不文明行为所造成的个人损失远小于其不当行为所带来的收益时,所谓规则意识、法律规范都可能遭到践踏,道德只能象瓦片一样被击的粉碎。更有甚者,倘若众人都看到了这种“行为艺术”所带来的巨大收益时,争相效尤只是多与少的问题。
就地铁“咆哮女”事件而言,虽然我们目前尚无法判断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或者说这是一场有明确炒作目的的“秀”,但在纸媒的悚人标题的强烈刺激下,在网络平台的万千骂战中,在电视新闻的不厌其烦的报道中,在客观事实上,“咆哮女”已经“成名”,尽管是“恶名”。须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对社会有正能量的人要想“红”起来,不知道有多难,而这种人凭借“行为艺术”却一举成名,所需成本实在是少得可怜,甚至可以说没有成本,而其所带来的收益却是丰厚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媒体的跟风集中报道,也是“凤爪女”们能够获益的推手。
其实,仔细分析这则新闻事件,这不过只是一个乘客因为不停地打电话干扰到了他人且不听劝导一个小事件(倘若不是精心策划的)。问题是,这么小的事件何以起舆论的集体愤怒,何以引来万千网友的口诛笔伐,是“咆哮女”太“笨”,抑或我们太过于执着占领道德的高地?或许,当我们正在群情激昂时,有人却躲在角落里,看着一场有编剧有导演有演员的一幕大戏。不幸的是,你和我以及所有众人都沦为他们牟利的工具。
文/杜建锋
来源:红网
作者:杜建锋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