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天价宰客事件中悲同身受与呼而不应

来源:红网 作者:段春荣 编辑:夏熊飞 2016-02-16 00:04:17
时刻新闻
—分享—
  当你看到“春节吃饭被宰万元,吃了3种鱼竟然1万多”“春节吃饭被宰万元网友曝出其消费小票令人膛目结舌”这样的新闻标题时,一定会立刻义愤填膺,特别是当不少公众也刚刚旅游归来,对旅途上奇贵无比、深感被宰的某顿饭正感到无处出气的时候,这样的新闻恰恰给了人们一个表达强烈愤慨和不满的机会,加上对“不宰客就不是景点”的习惯性想象,就足以把公众拉进一个“悲同身受”的情景中,事件的真假在公众看来就不再重要了。
  
  在这样的事件中,关乎事件真假,计较个中细节自然会显得矫情。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从目前所呈现的事实来看,单就事件真假而言,顾客一方有隐瞒了事件真相的可能,难免有借题发挥、挑起公众眼球的意味。退一步说,即使最后有关部门说明明码标价虽然偏高,但并未违反有关规定时,舆论也会将指责与声讨抛向商家,把同情留给顾客,这正是“悲同身受”的使然,至于网友所曝的天价宰客事件事实是否被夸大了公众并不在乎。
  
  正是因为有公众“悲同身受”的一呼百应,每每节假日期间几乎都会有被宰的事件通过“网友曝”的形式与舆论见面,与公众呼应。这样一起极端的天价宰客事件让公众在旅游过程中的各种餐饮、购物等不愉快经历统统有了倾泻和吐槽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旅游市场的乱象丛生,舆论也需要像天价宰客事件的出现来平息公众蠢蠢欲动、不吐不快的囧途囧事。
  
  当然,舆论有吐槽,但更是监督。与天价宰客事件发生后而舆论“一呼百应”截然相反的是有关部门的市场监管总是“呼而不应”。撇弃一些不理性的指责与诘问,公众讨论天价鱼、天价虾,诉说自己旅游过程中的被宰经历,愤慨与悲情背后,更多是希望有关部门抓好监管,不要一次次的等待事件曝光以后再介入调查。公众的愤慨背后有着对市场监管缺失的发难与不满,有着对有力有效市场监管的合理诉求。而有关部门对公众和舆论的“呼而不应”只会让天价宰客事件定期曝光发酵,让疲软的市场监管与那些天价鱼、天价虾一起成为集体吐槽的对象,同时,也会让公众对监管有更多灰色的想象空间。
  
  不过,在公众表达“悲同身受”与“呼而不应”的愤慨时,我还是想呼吁不要忘了关注事件的真假和具体的真相。一者,不要让我们的愤怒总是被别有用心者消费;二者,知道了具体的细节及宰客发生的症结所在,事件带给我们的警示作用才会更大。比如遇到“明码标价”的天价时,避免被宰,我们应当表现出主动拒绝消费的理性,主动向有关部门举报,防止更多顾客利益受损;而对于遇到像天价虾那样标价含糊的天价时,我们应当事先询问清楚,主动争取知情权,让自己明明白白消费,而不是天价已下肚才来争执,才来悔不当初。三者,了解清楚了真实的情况,我们的呼吁才更有针对性和建设性,比如,防止诸如此类的天价鱼宰客事件发生,决不能止于“明码标价”。
  
  文/段春荣

来源:红网

作者:段春荣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2/16/390952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